11.4 从皇宫高墙到市井小巷

前面已经提到过连歌,通俗来说连歌就是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首和歌,比如一人先说出一首和歌的前半部分,另一个人就要将剩余的部分补足,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和歌。作连歌的过程和中国人作对联非常相似。到了镰仓时代,由于藤原定家等人喜爱连歌,连歌会也在宫廷内出现了。当时的连歌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无心连歌”,也就是并不注重内容,而以滑稽、机智为主;另一种叫作“有心连歌”,更加注重连歌本身的情趣。在贵族之间比较流行有心连歌,然而到了镰仓后期,连歌传入民间后,无心连歌成为平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俳谐,其实是“俳谐连歌”的简称。在连歌会之后,人们通常都会放松、休息一下自己的大脑,俳谐连歌就作为连歌会结束后的余兴节目而存在。它融合了无心连歌的一些元素,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到了江户时代,俳谐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而松永贞德可谓将俳谐发扬光大的人物。他确定了俳谐的基本样式,并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学识,集结了一批门徒,自成“贞门派”,并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解说和普及俳谐。然而,松永贞德并没有试图将俳谐与连歌的格调区分开来,所以在风格上仍旧显得温和、保守。

在此之后,以西山宗因为中心的“谈林派”俳谐开始兴起。与身处京都的贞门派不同,谈林派以大阪独特、强盛的经济力量为背景,开创了具有活力、轻妙阔达的俳谐风格。谈林派激发了俳谐的活力,推进了俳谐的游戏化,对其推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最后,我们要提到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他早先学习贞门派,移居江户之后,又受到谈林派的极大影响,并在自己行走日本的过程中,成功地将两派的风格相结合,形成松尾芭蕉独特的“蕉风”,《猿蓑》就是“蕉风俳谐”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松尾芭蕉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圣”杜甫,他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传世。

松尾芭蕉去世后,日本的俳谐进入了衰退期。后来俳谐进一步大众化,俳谐的低俗化现象也同时产生,并对俳谐的文学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间俳谐有过一段时期的复兴,尽管松尾芭蕉在日本被权威化,接触俳谐的人越来越多,却无人再有松尾芭蕉的功力,作品的低俗化反而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文章比比皆是。尽管如此,俳谐还是在日本文学史占据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