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人多地少,很多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所以如果你初到日本,第一印象就是:一切都很小。
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少,所以日本人非常重视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手中的资源。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分类垃圾箱,每家每户也会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并在指定的日期内丢弃,以便回收,据说日本的废物回收率高达80%!
此外,“勤能补‘少’”是日本人一直以来的信条,近年来他们更是秉持着“效率至上”的观念,把“小而精”、“小而快”的日本电子产品推向了全世界。现在只要一提到新干线、机器人、汽车,世人都会联想到日本人做出的努力。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这几样东西,来看一看日本科技的发展。
1939年11月,日本提出了一项名为“广轨新干线增设计划”的构想,简称“新干线计划”。计划以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为开发目标,并同步进行土地的购买、隧道的挖掘,在1941年便开始了新丹那、日本坂、新东山三条隧道的工事。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多线作战使得日本国力难以支撑,只能从国内抽调兵源,结果新丹那隧道的工事只完成了1/3便被搁置,“广轨新干线增设计划”也被无限期推迟。
日本战败后,短暂的经济停滞后便是持续不断的高速经济增长期,美国的扶持使日本对于新干线的构想再次提交。1955年,第四代国营铁路公司总裁(相当于铁道部部长)十河信二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将岛秀雄请到了国营铁路公司。他们要重新建设新干线,并开启通往东海道(今三重县、茨城县一带)的新线路。他们可以说是日本新干线修建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
十河信二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曾在日本铁路院任职多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前夕,他来到中国东北,担任南满铁路理事。他曾主持在中国东北推出最高时速为130公里的“亚洲”号列车,而当时大多数普通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0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十河信二出任日本国铁公司第四任总裁,随即全力推动新干线计划。
虽然十河信二雄心勃勃,坚持认为铁路是汽车、飞机所不可替代的,但是他本人并不懂铁路建设的技术,他需要有人来和他共同完成梦想,这个人就是岛秀雄。岛秀雄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于1925年进入日本铁道省。和十河信二不同,岛秀雄具有丰富的铁路建设开发经验,先后研发制造了C53、C54、D51三种型号的列车,其中D51经过轴重平衡问题的改造过后在全日本开始批量生产。不过,当时日本的列车以蒸汽列车为多,而十河信二和岛秀雄同时看到了“动力分散模式”的新型列车的前景,并着手开发制造。这种动力分散模式的列车有个特点,就是在每节车厢的车轮上都安装了驱动装置,将列车的动力分散到各节车厢,这样就不需要沉重的机车,车厢的轴重由此大大减轻,可以很好地加减速并在大坡度线路上平稳行驶。这种动力模式降低了噪声,减小了振动,提高了旅行舒适度,即使动力出现故障,列车整体依然能够运行,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1957年,十河信二和岛秀雄的努力有了结果。他们在尚未改造的东海道窄轨上实现了145公里的时速,打破了窄轨列车时速的世界纪录。两年后,他们将这个纪录刷新到每小时163公里。这证明了动力分散模式的优异性能,也成为新干线列车采用电力车的强有力根据。
但是由于预算不足,铁路开发建设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根据岛秀雄的设计方案,建设这条新干线需要3 000亿日元,但十河信二意识到,这笔钱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是天文数字,国会通过这笔预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他不惜冒险,做了一份假账交上去,并欺骗国会说,整个项目费用只需1 972亿日元,而且有办法从世界银行那里拿到贷款。接下来,明知世界银行明确禁止投资新干线这种实验性项目后,十河信二又通过挪用其他铁路项目的资金来补齐建设费用。这种现在看来很明显的渎职行为,在当时却并不违法,因为日本国铁总裁具有“自由分配资金”的权力。十河信二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新干线才得以顺利开工。
最终,十河信二通过时任财务大臣佐藤荣作,于1961年5月顺利地从世界银行拿到了8 000万美元的贷款。虽然事后证明,这8 000万美元在耗资巨大的新干线计划中只占不到15%的比重,但是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一旦向世界银行贷了款,国家的主权信用便被拖入到新干线融资中,如果不能及时还上世界银行的钱,日本政府的国家信用将荡然无存,所以日本政府根本无法轻易停止铁路的修建。
1959年,新干线正式开工建设,但建到一半资金就用完了。十河信二一方面要承担大幅超出预算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已经做了8年的国铁总裁,不能再连任了。但新干线项目已“生米煮成熟饭”,建到一半的新干线不可能被废弃,又不能拆除,否则世界银行的贷款一定还不上,于是十河信二对当时的首相池田勇人说:“好了,世界银行的钱都借了,你看着办吧。”首相也别无选择,只能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新干线建设。虽然此举不算光明正大,但政府的资金投入成为日本建成新干线的可靠基石。
东海道山阳新干线列车
(1)100系列
(2)300系列
(3)N700系列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开始运行,并为同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新干线时速已经属于世界一流水平,安全性又有保障,可是仍然没有让民众感到十分满意——1974年,名古屋市列车沿线的市民因新干线的过大噪声和振动,提起了诉讼。这桩官司历经12年才告结束,1986年3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原告在被告承诺竭力防止噪声和振动的前提下, 获得了国铁公司5亿日元的精神损害赔偿金,相当于人均87万日元。之后,如何减噪又成了日本新干线的一大课题。
不过,日本列车的安全性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原因就是新干线消除了任何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日本新干线的铁道是独立的,一辆列车不会和其他列车相撞,而且虽然新干线的实验时速已经达到了440公里,但实际运行时没有一次超过时速300公里。除此之外,新干线还装有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当列车速度超过当前路段所允许的最大速度时,ATC就会发出警报;如果司机无视信号,系统会强行让列车停下,依靠机器的控制来消除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新干线列车都有紧急地震监测报警系统,凡是达到三级以上的地震,列车会自动停止运行。所以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当时正在行驶的数辆新干线列车感知到地震后立即停车,保证了车上所有人的安全。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体验了新干线如飞般的速度。当时同行的一位日本官员问他新干线快吗,邓小平说很快,快得让人坐不住。后人推测,邓小平亲身感受到日本新干线背后的科技力量后,更加坚定地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想必他当时在高速的新干线上,也预见到了由科技支撑的现代化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