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儿头王充

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这一部分正好带我们把前面的章节以另一种脉络重新梳理一遍。梳理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篇文献——王充《论衡》当中的“刺孟篇”。

王充和他的《论衡》是我们初中就学过的东西,好像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吧?记不清了,到底是小时候的事情。长大以后看王充,发现这家伙分明就是个刺儿头,逮谁得罪谁,得罪起来还不遗余力。

王充对儒家很有成见,在《论衡》当中专门有一篇“刺孟篇”,顾名思义,就是把孟子抓来刺上一刺。可惜这时候孟子早就死了,不然的话,以孟子的滔滔雄辩PK王充一回,一定很有看头。

对了,为了避免有人误会,先得澄清一点:别以为王充攻击儒家就一定赞成法家,敌人的敌人不一定就是朋友,“刺孟篇”的上一篇就叫“非韩篇”。王充是先“非”了韩非再“刺”孟子,四面作战才过瘾,当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啊。

再说几句铺垫:为什么要看这个“刺孟篇”呢?——我的习惯是,看一个问题,看一件事,都切忌只听一面之辞,要听完正方意见再听听反方意见,最好再多听听各方意见。比如一个朋友刚跟人吵了架,心里委屈,找你倾诉,你听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一说,觉得他把理都占全了,跟他吵架的那位纯粹是无理取闹欺负人——可问题是,如果反过来,如果是那位“无理取闹”的人是你的朋友,找你来诉委屈,你不是一样觉得他在理吗?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振振有辞的话哪里没有呢?可那些话都可靠吗?唉,我就这样慢慢地添了毛病,越来越不敢对事情下结论,谁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甚至,读书的时候,比如说,读这个《孔雀东南飞》,家喻户晓的诗吧,它原本的题目好像叫《古诗为焦仲卿妻赋》,谁读了这诗都会同情焦仲卿夫妻这恩爱又苦命的小两口儿,也都会痛恨他们残忍的家长。可我看完却想:嗯,有没有一篇《古诗为焦仲卿妻的婆婆赋》,得找来看看,别搞焦仲卿夫妻的一言堂,嗯,还得看看有没有《古诗为焦仲卿妻的娘家人赋》,再问问街道上对这事有什么看法,居委会是怎么说的,管片儿的民警是怎么说的,CSI的尸检报告是怎么说的,再打听一下还有没有什么神秘组织声称过要对这一事件负责。

好了,话说回来,虽然我这毛病有点儿过分,但听听不同意见总是好的。让我们准备好,来听听王充的声音吧(和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公孙丑篇”无关的内容基本略去)。

王充读着齐王要给孟子建豪宅、开高薪这段,对孟子的态度很不以为然。王充说:

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王充的意思是:贪图富贵是人之常情,只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要。比如业务员谈成一单买卖,按规矩拿多少提成,哪怕钱再多,这也是理所当然该拿的,业务员如果不拿这份钱,给的理由是“我不贪图富贵”,这不是很没道理吗?】

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一百镒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馈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王充的做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孟子》原文入手,找出不同篇章里有矛盾的地方加以说明。作为论辩来讲,这可是很厉害的手法。】

夫金馈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己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王充说:人家给你钱,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都是有理由的,难道接受了就算贪财,不接受就算不贪财吗?——王充是拿《孟子》的这一节去攻击方才“辞十万而受万”那节,意思是:从这节来看,你孟老师对这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不是很明白吗?为什么在那一节里就犯糊涂呢?你辞掉豪宅和高薪,如果给的理由是“我都辞职啦,再拿钱就没道理”,这是个很充分的理由,可你偏说自己的理由是“不贪财”,这可就说不过去了,况且和你教导陈臻的话也是矛盾的。】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亦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而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王充又引了“滕文公篇”里的一段,是说孟子的又一名叫彭更的弟子请教老师类似的问题,孟子回答说:“如果没道理,一针一线也不能拿别人的;如果合乎大道,尧把整个天下都给了舜,舜也能泰然接受,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过分。”王充引这一节,依旧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受尧天下,孰与十万?舜不辞天下者,是其道也。今不曰受十万非其道,而曰己不贪富贵,失谦让也。安可以为戒乎?【王充质问孟子:尧给舜的整个天下难道不比齐王给你的十万高薪多?人家舜圣人为什么就能坦然接受呢?】

孟子有云:“民举安,王庶几改诸!予日望之。”孟子所去之王,岂前所不朝之王哉?而是,何其前轻之疾而后重之甚也?如非是前王,则不去,而于后去之,是后王不肖甚于前;而去三日宿,于前不甚,不朝而宿于景丑氏。何孟子之操,前后不同?所以为王,终始不一也?【王充质疑“士诚小人也”一节:孟老前辈,你不是说“齐王还是很有潜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仅齐国的百姓会得到好处,就连全天下都会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着齐王改变主意,每天都这样盼着”。孟老前辈,我王充理解不了你啊,你之前不是还装病不见齐王吗,怎么这会儿又说出这种话来?前后矛盾,很没道理啊!——打断一下王充,我来替孟子说两句:这个问题还应该参考一下周广业梳理出来的那个脉络。】

且孟子在鲁,鲁平公欲见之。嬖人臧仓毁孟子,止平公。乐正子以告。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予之不遇鲁侯,天也!”【王充又引了《孟子》臧仓使坏的那节。】

前不遇于鲁,后不遇于齐,无以异也。前归之天,今则归之于王。孟子论称竟何定哉?夫不行于齐,王不用,则若臧仓之徒毁谗之也。此亦止或尼之也,皆天命不遇,非人所能也。去,何以不径行而留三宿乎?天命不当遇于齐,王不用其言,天岂为三日之间易命使之遇乎?在鲁则归之于天,绝意无冀;在齐则归之于王,庶几有望。夫如是,不遇之议一在人也。【王充说:孟老前辈,你先前说过在鲁国没受到老板的重用,后来又讲自己在齐国没受到老板的重用,这两次的遭遇在本质上不都一样吗?那为什么你把在鲁国的“不遇”归咎于老天爷,却把在齐国的“不遇”归咎于齐王呢?这好像说不通吧?况且,在齐国没受重用,不也是因为和臧仓一样的小人到处给你使坏吗?再者,你离开齐国的时候还恋恋不舍的,在昼城足足逗留了三天,你说这是希望齐王改变主意,可是,如果“不遇”是天意,三天时间还能使老天爷改变主意不成?看看,哼哼,在鲁国就归咎于老天爷,一点儿不抱希望;在齐国就归咎于齐王,还期待齐王能改主意。孟老前辈啊,话都被你一个人说了!】

孟子去齐,充虞涂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矣。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而谁也?吾何为不豫哉?”【王充又要攻击怨天尤人和舍我其谁这节了。对了,王充引的《孟子》会和原本《孟子》在字句上有小小的出入,这很正常,古籍一般都这样。】

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兴,何以见乎?帝喾王者,而尧又王天下;尧传于舜,舜又王天下;舜传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断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传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五百岁必有王者之验,在何世乎?云“五百岁必有王者”,谁所言乎?论不实事考验,信浮淫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王充质疑:孟老前辈,你说每五百年就有王者兴起,拜托,你亲眼看见来着?来,我掰手指头给你数数,帝喾、尧、舜、禹,这四位都是平治天下的圣人,可人家是一个接一个出来的,可不是每隔五百年才出来一位。这是说时间短的,咱们再说说时间长的:从夏禹王到商汤王是一千年,从商汤王到周朝开国也是一千年。周代始于周文王,周文王传给周武王,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和小孩子周成王一同治理天下,七百年之后才有你孟子。把时间轴仔细这么一看,哪有什么五百年的轮回规律啊?老前辈啊老前辈,你可让我怎么说你,你说话也太不严谨了,还有,你离开齐国的时候还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你的学生都注意到了,你呀,看来也是个大俗人啊!——打断一下王充,我来说两句:孟子所谓五百年的轮回规律确实出语很不严谨,可王充的论据更不严谨。王充接着对这个问题还论了半天,但看头不太大了,所以从略。】

“五百年历史一轮回”,如果是一位白发长者站在泰山之巅,手抚五缕长髯,用沧桑的声音点头感叹出这样一句话来,我们一定会觉得感动,觉得真是这么回事,这就是历尽沧桑的长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悟。可你要追问他一句:“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嗯,那老者会怎么回答呢?如果是我,我就会高深莫测地一笑,答一句:“有些道理是要用岁月来体会的。”说完,我就转身离去,注意:一定得迎着太阳走,这样从你的角度看上去我才更像高人。

——这就是一个中国风格的答案。其实深究起来,轮回的观念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里是普遍存在的,古人看着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定觉得奇怪:怎么冬天完了也不接一个新季节呢,怎么又是春天了?

我们现在读《孟子》,其实前人对这些古代典籍的研究又何尝没有轮回?章太炎就琢磨过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以为:从汉朝起,经学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往后又变成南北两派之分,再往后又变为宋学和汉学之分,最后又回到今文和古文之分。

人生的轮回又何尝不是如此?根据我的观察,我们俗人们大致有两种轮回式的生活轨迹。一种是:中学生的时候是追星族,念大学了变成愤青,刚工作的时候是小资,工作一些年之后就成雅皮了,雅皮之中精英无数,成为被新一代人追捧的对象;还一种是:中学生的时候是不良少年,不良少年也会变成愤青,从愤青成长为庸俗的中年胖子。——呵呵,玩笑归玩笑,不过人生体会之中总是会有兜圈子的感觉,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成了轮回观了。当然,更多的轮回观是认同螺旋上升的模式而不是原地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