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家永胜诉的判决下达的时候,日本国内的大学正在接受一场学生运动的洗礼。20世纪60年代末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的私立大学学费越涨越高,大家纷纷表示快读不起书了;另一方面,当时美国正在打越南战争,接受反战和平教育的学生们很反感日本政府在里面掺和。
跟日教组里的成年人相比,学生干事情要热血多了。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接连发生了羽田事件[1]、美国航空母舰入港阻止事件[2]等暴力冲突,很多学生在冲突当中流血受伤。到了1968年,全日本一共有165所大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运动,这几乎占当时日本国内大学总数的八成。很多学生对当时唯才是用的管理方式很不满,想要从体制中获取自由。
放眼海外,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也正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学生运动,比如法国的“五月革命”[3]、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纷争[4]。当时日本国内最有名的学生运动发生在东京大学。这次运动从1968年夏一直进行到1969年初,东京大学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学生们进行全校罢课,在校园里建起路障街垒,攻占各大建筑物,最终在1968年6月15日占据了东京大学的象征——安田讲堂。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校方也被迫采取了极端手段——他们叫来了警察机动队。警察决定对安田讲堂进行武力驱散,而讲堂内的学生则愤怒地进行反击,这场冲突史称“安田讲堂攻防战”。当时警方有8个机动队,一共8500人左右,而占据讲堂的学生大概只有2000人。武力驱散开始之前,政府专门拨款7亿日元为警察购置催泪武器。进攻开始之后,学生们开始投掷石块、燃烧瓶,甚至使用硫酸、汽油等。这是超出警方预估的激烈抵抗。最终,警方使用推土机、喷水车并配合催泪弹,在36小时之后结束了驱散。虽然当时的指挥官发布命令“尽可能不要对学生造成伤害”,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冲突过程中受伤,而警察这边受伤的人也很多。
攻防战之后,安田讲堂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天,毕业自东京大学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视察现场,见到母校的象征性建筑落得如此惨状,不禁潸然泪下。不过当时有很多媒体都认为佐藤流泪其实是被催泪弹的残留物给熏的。
在那之后,安田讲堂荒废了将近20年,直到1989年才改修完毕。而像当年的学生运动那样对教育制度的抗议,在那之后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印象中,我不喜欢日本》
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很矛盾,一方面很积极,比如说对日本的文明素质、科技水平很尊重,但另一方面,对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军国主义复兴又很痛恨。
有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去测试所谓的好感度,或者是测试你对日本怎么看,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就是说,好感度不能代表所有的信息,它只能表示你当时的一种感情状态。人的感情是不稳定的,测试只能测出当时的那种感情,但感情实际上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日本处于蜜月期,中日关系特别好。中国引进了很多日本电影,大家都追山口百惠、高仓健等明星。日本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度也特别高,70%以上的日本人都喜欢中国。但是那时存在的问题是,两国对对方都不怎么了解,与其说是好感度高,不如说是彼此间不了解。了解得越来越多,发现对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就把对方的好处逐渐掩盖了。
中日之间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好感度在逐年下降,2013年达到了最低的水平,90%的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90%的日本人不喜欢中国人。主要就是因为最近这几年领土纷争的问题,还有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有失偏颇。我们自己的媒体,在报道日本的时候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说,媒体选择报道什么样的事实是很重要的。媒体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媒体的作用往往被忽略。
——王俊鹏
(东京大学在读研究生)
[1] 羽田事件:越南战争期间,当时的首相佐藤荣作主张在后方为美军提供支援。1967年10月8日,佐藤首相在东京羽田机场打算前往越南进行访问,很多学生涌入机场,强行阻止佐藤登机。京都大学的学生山崎博昭在冲突中被同伴的车辆意外碾死。
[2] 美国航空母舰入港阻止事件:1968年1月,佐藤首相同意美国研发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开入长崎县的美军基地,于是支持反战、反核的学生们在港口进行强行突破。
[3] 五月革命:1968年5月10日发生在巴黎的学生运动,学生在运动中要求政府改革教育制度,提高自由民主程度。
[4] 哥伦比亚大学纷争: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集体罢课了一个半月,进行反战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