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皇民”是怎样炼成的

侵华战争开始之后,日本大举在海内外推行“皇民化”教育,目的就是让所有人变成合格的“皇民”,对天皇绝对忠诚。相比之前的教育政策,这次的“洗脑”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了。

拿日本国内来说,1937年政府又进行了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把日本国内所有的小学校都改成了“国民学校”。同时,每次改革对象都逃不掉的历史教科书这次又有了新的变化——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开头加上了一段神敕。这是记纪中天照大神留给子孙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说:“日本这块土地归我的子孙管,天皇的统治会一直延续下去。”拿这段话给小学生看,意思不言而喻。不过学生毕竟还小,有的学生在翻看了教科书后面的天皇年表之后就纳闷了:为什么前几代天皇的寿命都那么长呢?不过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不能随便问的。

除了学校之外,当时的大众媒体也都在全力进行宣传报道。那时,孩子们唱的儿歌是《黄海之战》、《勇敢的水兵》等军歌,戏剧里面都是日军英勇作战的场景,大家心目当中的偶像也都是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军神。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爆弹三勇士”的故事。这“三勇士”指的是日本陆军里的三个一等兵,他们在“一·二八事变”[1]中握着爆破筒强行突破守军的铁丝网,最后三人都随着爆炸身亡。事件发生第二天,《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大报就进行了密集的报道,称这三人为忠烈的军神,和他们事迹相关的歌曲和电影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制作。随后这三人的牌位还进入了靖国神社,永久接受敬拜。

但这次的教育改革有一个特点,政府开始允许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方言了。20世纪初,政府要求大家统一说标准语,它以当时东京中产阶层的口音为基础,所以对于一些地方的学生来说,纠正过来还是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冲绳这样的方言“重灾区”。当时曾经流行过一种“方言札”,如果班上有谁不小心说了方言,就必须在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以示惩罚。这种残酷的办法在推行之后一度搞得各地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而且破坏了学生之间的信任感。所以这个规矩被废除之后,课堂氛围也瞬间明快了不少。

在信息管制方面,那时出台了《关于改善儿童读物的指示纲要》,明确指出在处理儿童读物时,不能够单方面强调日本士兵的英勇果敢,同时,儿童读物里也禁止使用“清国奴”[2]这样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

再来看看海外。日军当年在海外推行“皇民化”,进行得最彻底的可能是朝鲜和中国台湾两地。

在朝鲜,孩子们在学校必须向天皇宣誓,宣誓内容以“我们是大日本帝国的臣民”开始,通篇讲的就是“我们忠于天皇,我们一定会为了成为优秀的国民而努力”。再到之后,日军干脆把朝鲜语从必修课降为选修课,而且禁止一切民族教育。

而在中国台湾,日军成立了大规模的“爱国班”,用来培养“忠君爱国”心。为了普及日语,社会上也成立了很多日语讲习所。不过台湾的“皇民化”政策和朝鲜还有点儿不同。虽然两地先后都推行了屈辱的“创氏改姓”[3]政策,但朝鲜人面对的是毫不留情的强制执行,而在中国台湾,最终的实施率据说还不到1%。

[1] 一·二八事变:1932年初,日军进犯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

[2] 清国奴:日语为“チャンコロ”。关于语源的一种说法是,日本在台湾殖民时期用台湾话发音传过去的。

[3] 创氏改姓:抛弃或改造原名,强制使用日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