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教育圣经”《教育敕语》

1890年10月30日,影响日本教育近60年的《教育敕语》颁布了。这是政府用来统领大局的“教育圣经”,其内容大致是说,大家无论干什么,都必须依照“皇祖皇宗的遗训”,把拥戴天皇当作最大的幸福和荣誉。

听起来有点儿洗脑的意味,但是要怎么洗呢?当时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用仪式将之固定下来。每到“四大节”[1]的时候,全国所有小学的师生们都必须参加相应的仪式。仪式的流程大致是,先向天皇和皇后的照片鞠躬,再高喊“万岁”,然后集体捧读《教育敕语》、听校长讲话,最后再一起唱歌等。整个过程就像是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为了让洗脑更加自然,仪式结束之后学生们一般会被奖励一些点心,这样一来就能强化大家对仪式的正面印象。

这种类似于传销的手段,当然不是人人都买账。一个叫内村鉴三的高中老师就是个例外,他本身是一名基督教徒,在某次仪式中,内村硬是不肯向天皇和皇后的照片鞠躬,更别谈捧读《教育敕语》了。在1000多名师生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不容易,最后他也因为这个举动被解雇了。这个故事现在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还被编入很多日本高中的历史教科书。

不过内村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仪式很快就得以普及。同时,在仪式当中使用的国旗、国歌也在此时定下来。

日本的“日之丸”国旗是白色背景,中间一个红色大圆。其中白色象征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则象征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这面旗从8世纪开始就是日本皇室的代表旗帜,但直到《教育敕语》发布前后才受到国旗规格的待遇。相比之下,国歌《君之代》的历史要短得多了。1880年,宫内省[2]专门负责音乐的雅乐课谱了曲子,也是借着《教育敕语》的东风,这首歌被定为仪式时必唱的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日之丸”和《君之代》在当时虽然享有国旗和国歌的待遇,但真正确定下来却是在近年。1999年,日本通过了《国旗、国歌法》,这才给了它们法律上的名分。等于说在这之前,国旗和国歌的称呼都只能算是官方和民间的默认。

《教育敕语》之后的日本教育于是加速朝着忠君爱国的方向而去。“德育”成了教育里面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道德教育没做好,其他一切都免谈。道德教育说的就是,在孝顺、友善、仁慈、诚信、勤俭这些品质的基础上热爱祖国和天皇。它本质上借用了儒学的理论,但最终目的其实是稳固天皇统治,可以说此“道德”非彼“道德”了。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教科书变成了完全由国家编写,之前五花八门的教学楼也被统一成了标准样式。学校里面开始流行拔河等运动项目,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团结起来获得胜利,慢慢地转化成对国家的归属意识。

日本政府在教育方面折腾了这么久,终于收到了很明显的成效。单从教育指标上来说,20世纪初,日本小学的就学率已超过了90%,全民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这等于说,明治维新以来不过50年的时间,整个日本就几乎没有文盲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日本政府对忠君爱国思想的宣扬,也为之后军国主义的横行打下了基础。

而战争也差不多在这时候来了。

[1] 四大节:指的是纪元节、四方节、天长节、明治节这四个祝祭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统一废除。

[2] 宫内省: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宫内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