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开创幕府的德川家康

“杜鹃不啼,如之奈何?”的问题,如果是“战国三杰”来回答,就是:杜鹃不啼,信长会杀了它;杜鹃不啼,秀吉会逗它啼;杜鹃不啼,家康会等到它啼。这三种回答很生动地将三人的性格表露无遗:信长残暴,秀吉诙谐,家康则是忍耐,于是以忍耐为武器的家康最后得到了天下。

然而家康并不是天生就会忍耐,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历练而得出来的。家康6岁时被送到敌境当人质,过着看人脸色的日子。对方相当欣赏家康,将养女嫁给他,但是日后岳父遭到信长杀害时,家康不仅不帮岳父复仇,反而选择和信长同盟,并致力于经营自家领地。信长后来能护送将军上洛并且大举扩张版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家康在背后挡住东边的势力。

后来,信长因为领地扩大、官位晋升,和家康之间原本对等的盟友关系开始变化,不仅命令家康出兵征战,还干涉家康的家务事,将家康视为自己的部属。长筱之战后,信长接到线报,得知家康的妻子、长子跟敌人之间可能有勾结,于是暗示家康自己解决这件事情。

家康必须在盟友和亲人之间做出抉择。在当时的局势下,如果家康选择亲情,那势必要和信长决裂,而当时双方军事力量相差悬殊,要是和信长开战十之八九会被灭掉。最后,家康只有牺牲掉妻子和长子的性命,以换取信长的信任和家族的保全。

“本能寺之变”发生时,家康人在京都,虽然他也以极快的速度返回领地,但无奈秀吉抢先在家康之前,并且漂亮地打赢了为信长复仇的战役,也因此得到了多数信长原手下将领的拥戴。之后秀吉向家康展现出诚意,希望后者能前来大阪。向一个平民出身的暴发户低头,家康内心自然不愿意。秀吉见家康始终不点头,于是下了一剂猛药,将自己的生母送到家康的根据地当人质。最后家康捱不过去,还是动身前往了大阪。当时家康对秀吉使出这一招相当吃惊,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是再不点头,就要大难临头了。

尽管家康的家臣对他前往大阪仍有怀疑,然而人在大阪的家康受到了秀吉的高规格招待,很快就对秀吉称臣了。家康归顺后,观望的武将也只能跟进,秀吉的政权于是稳定下来。秀吉接着将家康提拔为秀吉政权里的二把手,让他进入政权的核心。家康到这时也只能先放弃称霸日本的念头,隐藏自己的野心了。

秀吉病逝之后,年幼的儿子因为完全不具声望,所以算不上是众武将心中合适的接班人。这时,家康再也不愿放过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带头冲破秀吉生前立下的种种规矩,使拥护秀吉政权的武将主动宣战,这么一来,家康就能以正当理由参与战争,他相信大多数的武将会往他这边靠拢。

一天,家康佯装讨伐不服势力离开京都,结果他前脚刚走,拥护秀吉的势力就在京都举兵。家康得知后立即率军掉头,双方就这样进行了决战。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这场战争一天内就分出了胜负。胜利的家康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强化德川家的影响力,把丰臣家渐渐降为地方大名。接着家康顺理成章地当上征夷大将军,建立了江户幕府。

经过十余年的分化、拉拢,已进入暮年的家康找了一个不算漂亮的借口对大阪开战[1]。历经冬夏两次强攻,丰臣家终于被灭掉了,战国时代也终于在这一刻结束。而家康在消灭丰臣家的第二年便以75岁高龄辞世,留下“人的一生犹如背负重物走远道……”的遗言,告诫子孙兢兢业业,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

[1] 家康开战的借口是祭祀秀吉的方广寺铜钟上写有“君臣丰乐,国家安康”八字,他认为将“家康”两字拆开有诅咒之意,“君臣丰乐”则有奉丰臣为君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