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长安

雨一直下。

从李渊带着军队来到贾胡堡时就始终没有停过。

军营中的粮草快告罄了,太原的补给却迟迟没有到。

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也还没有回来,突厥人许诺的士兵和战马至今未见踪影。

于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便开始在军营中悄悄流传。消息说——突厥人和刘武周正准备进攻太原。

这是真的吗?

李渊不愿相信它是真的。

可又不敢确定它是假的。

这支离开太原还没打过一场仗的军队,就这么在大雨、粮荒和流言的多重困扰中踯躅不前、人心浮动。连日来,李渊的心情也跟这雨水连绵的天气一样潮湿而阴郁。

最后李渊只好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到底是要打霍邑,还是要回太原。

与会的一些将吏提出了四条必须班师的理由:

一、我们的粮草快完了,而宋老生和屈突通遥相呼应、据险而守,一时半会儿绝对攻不下来。

二、李密虽然口头上说与我们联合,可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阴谋还很难说。

三、突厥人贪而无信、唯利是图,刘武周历来与其狼狈为奸,所以他们企图进犯太原的消息不可不信。

四、太原是我们唯一的根据地,义兵的家属都在那里,不如先回去保住大本营,然后再从长计议。

此言一出,多数人都投了赞成票。

李渊不置可否,把目光转向一直闷声不响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你们意见如何?”

此时此刻,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了。因为众位将吏的意见让他有些失望。

诚然,李渊也认为他们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万一出师未捷而老巢被占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就会中断,将士们就会丧失斗志,队伍就会陷入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这种危险的确是存在的,李渊心里何尝没有相同的担心和顾虑?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义军自从大张旗鼓地南下以来,至今未打一仗、未下一城,倘若稍遇挫折就当缩头乌龟,那还奢谈什么平定海内、问鼎天下?到时候不但会遭天下英雄耻笑,而且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和士气也会溃散瓦解、功亏一篑!太原固然重要,可始终龟缩在老巢中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恰恰相反,这更危险!因为这么做等于是在向隋朝的军队示弱,向突厥人和刘武周示弱,向四方群雄示弱!到时候这些人四面来攻,太原就能保得住吗?就算勉强保住了,日后还要不要争霸天下?要不要再度出征?如果再度出征,那么来自后方的突厥人和刘武周的威胁不是照样存在吗?除非永远龟缩在太原一隅,否则这个“前进还是后退”的问题就会像一场可怕的梦魇一样永远缠绕在李渊和所有人的心头。

所以,选择后退实际上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既然这个问题不可能自动消失,既然前进和后退都存在危险,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前进、放手一搏呢?

想到这里,李渊实际上决心已定。

但是这些话李渊不能说。

他必须让两个儿子来说。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没有让李渊失望。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条反对班师的理由:

一、眼下遍地都是庄稼,何必担心断粮?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便可将其生擒。

二、李密一门心思守着东都的大粮仓,一直在与东都军队进行拉锯战,根本无暇做长远的打算。

三、刘武周表面上投靠突厥,背地里却和突厥人互相猜疑,虽然贪图太原,可他更担心自己的老巢马邑被人抄了后路。

四、我们之所以举义,就是为了奋不顾身拯救苍生,先入长安、号令天下!如今遇上小小的挫折就遽然班师,恐怕义军会一朝解体。我们就算困守太原一城之地,到头来还是一小撮盗匪而已,拿什么保命?

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瞟了众人一眼,毫不客气地说:“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一次分歧。

李渊看了看这兄弟俩,又看了看他的一大帮文武将吏。一边两票,一边N票。他最终咬咬牙作出了决定——多数服从少数。

打!

自助者天助之。

或许是李渊父子的坚持最终也感动了上苍,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粮草运到。

八月初一,天空放晴。

八月初二,李渊命全军在太阳下曝晒铠甲、武器及其他衣服装备。

八月初三,天色刚亮,李渊率全军开拔,沿着东南山麓的小道直插霍邑。

“如果宋老生拒不出战,你们说该怎么办?”在路上,李渊问李建成和李世民。

兄弟俩胸有成竹地说:“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只要派小股骑兵在城下挑战,他没有理由不出战。假如他仍然固守城池,我们就散布消息,谎称他消极怯战,正暗中准备向我们投降。宋老生担心被同僚告发,不战也得战!”

李渊点点头:“你们的判断没错。宋老生没有趁我们被困于贾胡堡时发动攻击,我就估计这个人没多大能耐了。”

部队迅速进抵霍邑。李渊率数百名骑兵在霍邑东面数里等待步兵主力,李建成和李世民率数十名骑兵驰至霍邑城下,一边扬鞭挥手制造攻城假象,一边高声诟骂,试图激怒宋老生。

有勇无谋的宋老生果然一下就被激怒了,率领三万人分别从东门和南门出击。李渊急命殷开山召集后续的步兵主力进入战场,随后命李建成在城东列阵,命李世民在城南列阵。

为了一战消灭宋老生,防止他逃回城中据守,李渊决定佯装败退,吸引宋老生更远地脱离城池。

宋老生首先对东面的义军发起进攻。李渊与李建成假装受挫,开始往后退却。李世民与部将段志玄立即率骑兵从南面直冲宋老生军阵,攻击他的后面。

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李世民冲锋在前,一连砍杀数十人,手上的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鲜血溅满了他的衣袖。李世民甩甩袖子,继续作战。

在李世民的冲击下,宋老生的阵势开始散乱。李渊趁机命人在阵前大呼:“宋老生已经被活捉了!”

隋兵闻言斗志全失,瞬间溃散,宋老生不得不转身而逃。李渊率军追至城下,城内守军慌忙紧闭城门,放下一条绳索救宋老生。

宋老生攀上绳索,刚刚爬了几米高,李渊的部将卢君谔就从后面纵身跃起,将他硬生生拽了下来,随即一刀砍下了宋老生的首级。

这一战,隋军的三万人马全军覆没,李渊这边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两军的尸体层层堆积在霍邑城外的原野上,一直绵延了好几里。

到了这一天的黄昏时分,略作休整之后,李渊下令军队开始攻城。当时义军还缺少大型的攻城器械,士兵们都是强行攀上城墙,经过一番鏖战,终于将霍邑攻克。

这是李渊南下以来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入霍邑后,李渊开始论功行赏。军中负责授勋的官吏提醒他:“奴仆出身的人,似乎不该跟一般战士有同等待遇。”李渊说:“飞石流箭之间,不分谁贵谁贱,为何评定功勋的时候,却要分尊卑等级呢?应该完全平等,有什么功受什么赏!”

攻克霍邑之后,李渊迅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八月初八占据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市),八月十三日攻克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八月十五日进抵黄河东岸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就在这一天,刘文静和康鞘利也带着五百名突厥士兵和两千匹马赶到了。李渊大喜,对刘文静说:“马多人少,正合我意!”

终于站到黄河岸边了。望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李渊心中感慨万千,只要一步跨过黄河,就能进入关中直取长安了。

梦想中的皇皇帝业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李渊面前。

就在这个时候,关于下一步的进军路线,军队中再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刚刚投奔义军的河东户曹任瑰等人认为:不要攻击屈突通重兵驻守的河东,应该从龙门直接渡过黄河,招降当地义军,同时夺取潼关北面的永丰仓。如此一来,在攻克长安之前就可以把整个关中握于掌心。李渊本人也倾向于这个意见。

但是他手下的多数将领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先把河东郡这颗钉子拔掉,再渡河入关,以免后患。

谨慎的李渊决定暂不渡河,先与关中义军取得联络后再作打算。

八月十八日,李渊给当时关中势力最强的义军首领孙华写信进行招抚。六日后,孙华渡河前来晋见。李渊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他为左光禄大夫,封武乡县公,兼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太守。随后命左统军王长谐、右统军刘弘基等人率步骑六千,与孙华一起渡河,在黄河西岸扎营,等待大军主力。

临行前,李渊对王长谐说:“屈突通手下精锐不少,跟我们相距才五十余里,如今却不敢出战,说明他的军心已经动摇。可屈突通担心朝廷责罚,又不敢不出战。他如果渡河攻击你们,我就进攻他的老巢,河东就绝对守不住。如果他据城坚守,你就烧掉河东与黄河西岸连接的索桥(蒲津桥),阻断他的退路,到时候我从前面扼住他的咽喉,你从后面攻击他的背部,定可将其生擒!”

九月初七,屈突通担心腹背受敌,不得不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精锐骑兵,于深夜渡河,袭击王长谐的军营。王长谐猝不及防,接战失利。危急之时,孙华亲率骑兵前来救援,大破隋军。桑显和仓皇败退,为了阻止义军追击,渡河之后自己烧断了蒲津桥。

九月初十,李渊见时机成熟,遂率领大军将河东城团团围困。

可屈突通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义军多次攻城都被他击退。

李渊意识到这座坚城不可能轻易攻克,遂准备放弃河东,渡河入关,然而裴寂等人却坚决反对。他说:“屈突通手握重兵,固守坚城,就算今天绕开他,万一我们不能攻下长安,撤退时就会遭到河东的阻击,到时候腹背受敌,形势将万分险恶。不如先全力拿下河东,然后西进。河东是长安的门户,屈突通一旦战败,长安城指日可下!”

裴寂等人话音刚落,李世民马上又针锋相对地反驳。他说:“不然。兵贵神速,我们拥有连战连捷的余威和四方来附的部众,如果快速西进,长安必定震恐,很可能在他们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城池攻了下来。如果逗留在坚城之下,自陷于疲敝之境,使长安有充分的时间加强防御,而我们自己却白白贻误战机,一旦军心离散,那大事就不可为了!”

这是李渊集团内部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二次分歧。

这一次,李渊既没有完全听从李世民的建议,也没有纯粹采纳裴寂等人的意见,而是双管齐下,兵分两路。

他命令各将领留下来继续围攻河东,而他则与李建成、李世民亲率主力渡河入关。

九月十二日,李渊一进入关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风而降,纷纷献出所辖郡县。其中,华阴县令李孝常献出了下辖的永丰仓,极大地满足了义军的粮草和物资需求。此外,京兆府所属各县也纷纷派遣使者来向李渊投降。

九月十六日,李渊抵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九月十八日,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各军进驻永丰仓,并扼守潼关,防备东方可能出现的隋朝援军;同时又命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军进攻渭水以北的泾阳、云阳、武功、盩厔(今陕西周至)诸县,从北面对长安包抄。

至此,隋朝的帝京长安已经完全暴露在李渊面前,几乎已成囊中之物。李渊走向帝座的道路只剩下最后一小段了。

尽管李渊进入长安后并没有立即称帝,可毋庸置疑的是,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了。

短短八个月之后,大唐王朝的一轮旭日就将彻底挣脱黑夜的禁锢,从崩裂的隋朝天空中喷薄而出,照彻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