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和朝廷心连心
登基为帝的唐王,此前他一直在南京大牢里吃牢饭。
唐王之所以下狱,那是因为李自成的流寇逼近北京,唐王身为大明朱元璋的后人,就立即行动起来,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然后带着人马急急赶往北京城,要保护崇祯皇帝。不料途中却遭遇到锦衣卫,唐王被当场拿下。
大明祖制,藩王不得养兵。
于是唐王被送进大牢,陪伴他一块进去的,是王妃曾氏。从此小夫妻两人就蹲在高墙之内,粗茶淡饭,休养身心。正在浓情蜜意之际,大明倾覆,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
新皇登基,照例要给大家搞点福利。于是福王下令打开大牢,把关在里边的宗室全都放出来。从此唐王重见天日,获得自由,就立即奔到福建去了。
到了福建,地方驻军有一个小排长(游击将军)前来谒见。
于是唐王亲切慰问地方驻军,让郑排长进来。
唐王:叫啥名啊?
郑排长:我叫郑芝龙。
唐王:这名不错,参加工作多久了?
郑排长鼻尖淌汗:……这个……这个……还不到一年。
唐王:还不到一年你就升任了排长,升得挺快的嘛。
郑排长:……这个……其实……我一参加工作,就是排长了……
唐王:……明白了,你原来是江湖好汉,受朝廷招安。
郑排长:王爷,我郑芝龙虽然人在江湖,可我的心,始终和朝廷连在一起啊。
唐王:不错不错,英雄好汉,尽在草莽之间嘛。
郑排长:王爷,其实我也不是生下来就是海盗。最早的时候我在外企打工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部门经理。后来荷兰跟英国打架,公司裁员,我下岗之后,就干起了自己的私企……没办法,私企嘛,都是不法商贩。
唐王点头:能进外企打工,那可不太容易,你应该读过书吧?
郑排长:这个……私塾倒是读过,只是不识得字。不过我儿子比我强,他认字,还能看书……据说南京城中,就连礼部尚书钱谦益大人都对他高看一眼……
唐王吃了一惊:有这事?那你儿子又叫啥名呢?
郑排长:我儿子叫郑森,钱阁老管他叫大木,钱阁老还说过:大木啊,你是我大明难得的将才,我们南京城满城文武,都未必比得了你,就收了我家大木当弟子。所以我想……
唐王这一次,吃惊更甚道:能不能叫你儿子来一趟,我看看他?
郑排长:犬子现今正在南京城中,我已经派人去接他了……
两人正聊着,有个士兵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贴在郑芝龙耳朵边上说了句什么。就见郑芝龙两眼一亮,说道:王爷,我儿子已经从南京回来了,王爷要不要接见他?
接见……知道这郑排长不过是海盗出身,唐王已经没了兴趣,可是话已经说出了口,不好再改口,只好道:那就让他进来吧。
当郑芝龙的儿子进来的时候,唐王登时大吃一惊,竟是失神地站了起来。
2.英雄不怕出身低
却说那郑森,生得仪表堂堂,身材健硕,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一身的英雄气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人一见之下,无由心折。
当时唐王站了起来,失声道:果然是天纵英武,不世英雄。再扭头瞧瞧那长得七扭八歪的郑排长,唐王低声道:孩子的母亲,定然是一个朱阁名媛,本王可有说错?
这个……郑芝龙摸着鼻尖道:实告王爷,这孩子的母亲……是我当海盗的时候,在海上捕捉住的一个日本渔家女……嘿嘿嘿……倒是味道蛮好……嘿嘿嘿……蛮好,就是海鲜味重了一些……
唐王登时冷下脸来:郑排长,肯定是你弄错了,这孩子……这孩子出生的时候,可有什么异兆吗?
异兆?郑排长搔了搔头:叫王爷这么一问,我还真想起来了。当初那小娘们……我是说孩子他妈田川氏跟我说过,说是她打小的时候,就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她乘空登天,看见天上东南方有一道白光,正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向她奔过来。这个梦每做一次,那白光就离她更近一些,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光点,后来就变成比大鲨鱼还要大。再往后,到她临产的时候,那白光已经冲到了她的身边,只听哧溜一声,那白光竟然窜进了她的身体里,然后就听哇的一声,你猜怎么着?这孩子已经出生了……
唐王听得呆了:果然有这样的事情。伸手叫郑森过来,用手抚摸着郑森的背,说道:好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好汉,只恨小王没有女儿嫁给你……要不这样吧,郑森这个名字不好听,太乡土了,我给你改个名字,就叫成功吧。再赐你一个姓,就改国姓姓朱吧。
从此郑森改名叫郑成功。
改姓,唐王的意思是说,让郑成功以后从此只知有朱氏国家,不知有郑家海盗。这也是日后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的来由。
郑成功向唐王拜倒:成功谢过王爷赐名之恩,此后必当竭诚报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于是郑芝龙兴奋地带着郑成功出来,问道:听说了你二叔的消息吗?
郑成功摇头:我回来的时候,二叔正在长江布防,不许清兵渡江。我猜以二叔的身手,现在应该已经打败了清兵了吧?
郑芝龙哈哈大笑:傻儿子,你的消息太不灵光了。你二叔被清兵打得一败涂地,幸好回来的路上一通猛抢,弄回来许多金银财宝,这才算是稍微地弥补回损失……
郑成功登时气结:我二叔他怎么能这样?
郑芝龙火了:你二叔就这样,怎么着?不光你二叔,你亲爹我也是这样。你个小兔崽子不服?不服就跟你那穿花衣服的日本亲娘滚回日本去。你嫌中国不好,还待在中国干什么?
你……郑成功仰天长叹:我怎么有这么个不争气的亲爹啊!
谁说你爹不争气?看你爹给你玩个漂亮的。
扔下一句话,郑芝龙兴冲冲地去找郑成功的二叔。
3.海盗王朝
郑成功的二叔,就是负责南京防务的总兵郑鸿逵。
原来,这郑氏全家,是一个家族拼凑起来的。郑芝龙和郑鸿逵虽然是兄弟,但却不是同一个爹生的,不唯是这哥俩,他们还有两个弟弟,郑芝虎、郑芝豹,外加一个郑彩,也都不是一家人。但大家沾亲带故都姓郑,就砂锅捣蒜一勺烩了。
郑家兄弟虽然招安时间不长,官职卑微,却都有雄心壮志。此番郑鸿逵带了郑成功奔赴南京,就是想趁大明倾覆这难得的好机会,赶紧找个宗室立为皇帝,以后就好混了。不曾想立了个福王,却是不争气,而郑鸿逵又没有守住长江,只好率兵将一路回逃。如今郑家兄弟见面,当即商议起来。
郑芝龙说:目前国际形势是这样子的,福王已经被清兵逮走了,乱世无主啊。恰好唐王在这里,我琢磨着,咱们干脆扶唐王登基吧,日后加官爵,这些美事少不了。
郑鸿逵道:如果有人不同意呢?
郑芝龙道:谁敢不同意,一刀宰了。
于是郑家兄弟就杀气腾腾地去找巡抚张肯堂:我们部队里的战士们一致要求唐王监国,这是我们全体指战员的心声,张大人你没别的意见吧?
张肯堂说:……你们先把刀子收起来好不好?我又没说不答应,干嘛这么剑拔弩张的?
张大人答应就好。郑芝龙收起刀,立即开始安排登基事宜。
于是唐王登基,大喜,立即升任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一应国事,全部交给这哥俩儿处理。福建巡抚张肯堂也搭上了这趟加官晋爵的顺风车,因为拥立之功,官升大学士。
这时候曾妃不远千里,赶来找老公。
这曾妃生得极是美貌,人又聪明机警,昔日唐王被囚于高墙之内,只有曾妃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唐王的身边,两人携手度过了苦难岁月,如今能够夫妻相逢,唐王喜极而泣。
于是曾妃就命人在朝堂上设置了一道屏风,皇帝老公上朝的时候,她就坐在屏风后面,垂屏听政。大学士张肯堂发现这事之后,就上奏章,云: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咱们爷们儿的事,就别让娘们儿跟着掺和了,好不好?
唐王急忙把这份奏章给曾妃送去,曾妃大怒,于是张肯堂出局。
没了张肯堂,大家继续上朝议事。议事的时候,郑鸿逵光着两只大脚丫子,手拿大蒲扇,坐在唐王对面,一边扇扇子,一边商量光复大明。这时候一个叫何楷的突然上前说:郑大人,你现在是定国公,不再是海盗了,天子面前光两只脚丫子扇扇子,你自己说这合适吗?
丢你老母……郑鸿逵火冒三丈:大家正在说光复大明的正事,你偏偏扯这个,眼里也太没有大局了。
退朝。
何楷一出宫,迎面就遇到一群海盗,不由分说上前按倒,割去了他的一只耳朵,拿去市场上卖掉了。
何楷被活活气死。
听说这事之后,唐王严肃地道:择日祭天,西郊誓师,朕要光复中原,洒扫大江。
4.御驾不得亲征
唐王于西郊誓师。
先祭祀天帝,然后于太庙禋祭。
禋祭就是在荒郊野外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把猪头、羊羔、布帛、彩币架在一堆树枝上,点燃,让浓烟滚滚直达云霄,供天神享用。
再去社稷坛禡祭。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一次大型的将士联欢,士兵们在将领的带领之下冲入荒山野岭,到处寻找野生动物杀掉,再把尸体抬回来,献给皇帝。这个意思是号召大家要无私的奉献,据说神仙也是这样要求大家的。
然后唐王一身戎装,登上拜将坛,拜郑鸿逵为御营左先锋,出兵浙江;拜郑彩为御营右先锋,出兵江西。唐王亲自对天地发誓:我以我血荐轩辕,不破清兵誓不还。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弦一柱思华年。三军将士齐齐地宣誓,惊得满天飞鸟不敢落下。
鸣敲金鼓,摇动旌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候,郑鸿逵扶鞍上马,率三军将士出发了。
就在这时,就听呼啦啦一声刺响,只见一道黑气自东南方向突兀而起,状如一条巨大的蟒蛇,向着三军将士们疾扑而至。霎时间阴风四起,寒气嗖嗖,阴风中似有无数冤鬼在鸣叫,更有那数不清的鹅卵石块被狂风夹裹着,劈头盖脸地直管往大家脑袋上砸。
阴风起处,祭坛上的蜡烛齐齐熄灭。
黑暗之中,唯闻阴鬼的嘶嗥与将士们的惨叫。
最倒霉的是御营左先锋郑鸿逵。他好端端地骑在马上,不提防那匹马突然长嘶一声,凌空一跳,在空中转了个身,四脚朝天落下,将郑鸿逵实实在在地砸在了地下,入土五寸有余。
十几个士兵冒着鹅卵石的袭击,冲上前来想扶那匹马起来,可是那匹马却觉得就这样压着郑鸿逵蛮好,说什么也不肯起来,把可怜的郑鸿逵压得泪流满面。
唐王脸色惨白,颤抖不止。
明白了,瞧老天爷这意思,好像不太支持大家光复大明。
可是不支持也不行啊,唐王既然登了基,那无论如何也要和清兵拼上几场的。于是隔了不久,唐王决定御驾亲征了。那一天他率领文武百官,乘了车仗刚刚出了宫门,就听见街道上人山人海,齐声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喊叫声中,无数海盗、官兵并老百姓冲将而来,对着唐王的御车用力冲撞,冲得那车子忽而东倒,忽而西歪,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飘浮摇摆,颠簸不止。
郑芝龙不想让唐王离开。
所以御驾亲征这条道也走不通了。
5.乱世英雄谱
在明史上,自清兵入关以来,江南战火就纷飞不断,抗清的热浪此起彼伏,掀起一轮又一轮。
但于清廷而言,这些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虑。
因为他们手中握有一枚恐怖的大杀之器:
洪承畴。
王佐之才。
有此人在,业已灭亡了的大明,已经注定不会再有丝毫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当时的人物列出一个谱系的话,那么,这个名单将会是这个样子的:
第三等,称之为能臣:
如大明督师尚书何腾蛟,就是这样的人物。这种人胆大心野,什么风险都敢冒,什么事都敢干。太平盛世成功的几率较高,但逢到乱世,要和人性中最暗恶的流寇们斗心眼,那他就没多少胜算了。也只有他敢于收容李自成的残余人马,也只有他能够收服流寇,但他只有化寇为民的本事,要让这些人甘冒生死拯救国家,这就不是他的强项了。
第二等,称之为儒臣:
如史可法就算是一例。儒臣以匡扶世道人心为己任,做事考虑的不是成功的几率,而是义所当为则为。他能够让流寇转型为国之干材,让心地肮脏的流氓地痞愿意为民族、为国家洒一腔热血。但要完成这项工作,他就必须要做出惨烈的牺牲。也只有他才会孤身死守扬州,但也只有他,才会流芳千古,光照百世。
第一等,王佐之臣,又称大臣:
王佐之臣的才干,远在儒臣与能臣之上。他能够干成能臣干不成的事儿,也能够留下儒臣求之不得的名声,有能臣的才干与胆量,又有儒臣的宏达与智慧。事实上,此时洪承畴是汉人中唯一能够力挽狂澜,重整大明河山的人物。李自成的几十万人马大部分投奔了何腾蛟,只有少部分归依了清廷,而洪承畴却只是动用了这少部分的人力资源,就轻易地摆平了天下。这就是王佐之臣与能臣的区别。
历史上,能够与洪承畴相提并论的,在他前是大唐的狄仁杰,大明的王守仁,在他之后还有一个曾国藩。除此四人,单以能力而论,再无一人能与此四人相比肩。
但是由于洪承畴站错了队,竟然为异族效力,结果他的才干与能为,就此神秘地消失于历史的黑洞之中。出于对这种人才的极端恐惧,清朝做《贰臣传》,将洪承畴名列榜首,目的就是要把他批倒批臭,以免后人效仿。
然而王佐之才,是得天地造化所钟,几百年生不出一个来,别人即使是想效仿,也是效仿不来的。
早在洪承畴被派了去摆平江南的时候,吴三桂曾与他有一席密谈。
吴三桂说:这个多尔衮,他不是个东西啊,撒起谎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当初他明明和我给约好了的,说是攻破李闯之后,就恢复大明天下。可是现在,他居然大摇大摆进了北京城,将要占据中国。洪先生,你有什么办法阻止他吗?
洪承畴道:小吴,说起这事儿来,都要怪你当初和多尔衮立约的时候法律观念不强,结果让人家钻了空子。你瞧瞧你,连北京城都答应给了多尔衮,他不大摇大摆自己住进去,难道还会请你进去住不成?
吴三桂道:这事……咱们先别提了,我也有我的难处。只是现今小顺治已经搬来北京捞地盘,南方那边乱成一团,你瞧瞧大明还有戏吗?
洪承畴道:大明的复兴,全部希望在史可法身上。可是他是个儒臣,也有一桩麻烦,儒臣非一死不足以全其名,等到把大家号召起来了,他却已经死了,当然是没咒可念了。除非另有一个与史可法堪可相提并论的人物,可是这个人……
洪承畴的话没有再说下去。
这个人就是他。
但他却在这里。
他为何会在这里?
6.只想做个普通人
韩昌黎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意思是说,世上先有了帝王,然后才有王佐之才臣。
再牛气的伯乐,也跑不过一头瘸腿的笨驴。伯乐的强项不在于和毛驴较劲,而在于他善识千里马。
帝王之才,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能够找到王佐之才,让他替自己去干活就成了。
朱元璋是不世出的帝王,所以能够鼎定大明江山。但由他而后,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却都只不过是在吃朱元璋挣出来的利息,到了崇祯这一辈利息吃尽,大明朝就立即崩盘了。
所以洪承畴虽然有王佐之才,但只有在帝王的手中,他的本事才能够显露出来。此前他落在崇祯手中,就好比千里马落到了豆腐匠手中,被迫每天推碾子拉磨,还老嫌他不如瘸腿驴好用。正是因为崇祯皇帝的掣肘,才导致了他松山战役的失败,落入了皇太极、多尔衮之手。
眼下的情形是:大明已经彻底覆亡,朱氏宗室中,再也不见才干之士。莫说朱氏一家,即使是整个汉家山河,也不见有帝王之才出来。
相反,大清这边倒有一个帝王之才:
多尔衮。
早年努尔哈赤翘辫子,临终遗言,就是想让多尔衮继承汗位。不幸的是当时多尔衮年龄尚幼,结果被皇太极抢走了他盘子里的蛋糕。
留在大清这边,洪承畴一生所学,必然能够派上用场。可如果他回到南明的阵营,这匹千里马铁定会赶进磨房拉磨。这恶心活他干了好多年,再干下去的话,那他的神经铁定会断裂,精神迟早要崩溃。
不想精神崩溃,不要神经断裂,只想做个正常人。
这时候多尔衮给洪承畴捎来小顺治的圣旨:
命令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各省。
洪承畴:不好意思,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
多尔衮:身体不好,可以骑马嘛。
洪承畴:腰腿疼得厉害,骑不了马。
多尔衮:骑不了马,可以坐车嘛。
洪承畴:我的痔疮犯了,车也坐不了。
多尔衮大喜:那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保你不需要骑马,也不需要坐车,更不用走路,就能够一路顺风到达江南。
洪承畴听后惊讶地问:这人是谁?有这么大本事?
多尔衮道:这人名叫王辅臣,他是吴三桂的干儿子,你马上跟吴三桂联系,把王辅臣借来。
洪承畴只好去找吴三桂:小吴,听说你营里有一个叫王辅臣的人?
吴三桂大惊道:老洪,你咋知道王辅臣呢?
洪承畴说:是多尔衮告诉我的。他还说,只要找到王辅臣,我不用骑马,也不用坐车,连路也不用走,就能够到达江南。
吴三桂说:多尔衮这个王八蛋,他还真没说错,王辅臣还真有这本事。
于是王辅臣来了,却是一条牛高马大的汉子,满脸的憨厚,一脸的傻相:洪大人,你找我有事?
洪承畴呆呆地看着他说:……听说,你可以让我不骑马,不走路,不坐车就到达江南?
王辅臣点头:我能。
洪承畴急问:是何仙术?
王辅臣对曰:我背着你去。
洪承畴登时傻了眼,拜托,这个王辅臣,缺心眼不至于缺到这个地步吧?
但是王辅臣,就是这么的缺心眼。
他背着洪承畴出发了。
7.抗命者,断其首
王辅臣背着洪承畴到了江宁,刚一到地方,就听闻四面刀风之声,有三十六路义师,络绎不绝前来讨伐老洪。
这三十六路人马,又分为前十二路、中十二路、后十二路,以及官十二路,匪十路及民十二路。这其中尚有前明大学士黄道周统领的北伐军五路……总之是狼烟四起,烽火连天,让老洪这厮过足了瘾。
但这三十六路人马,却是地地道道的义军。
历史上,义军数量众多,不管谁起兵,都会声称自己是义军,打赢了的,那就更是义军。敢说他不是义军?宰你全家——然而事实上,真正的义军是绝无可能有赢的机会,基本上是一露头,就被不义之军给消灭了。
为什么呢?
因为义军义军,你必须要讲究个道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定不能忘的,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还不许欺负妇女……可是义军渴了饿了,那谁来管呢?
没人管你,不管是义军还是不义之军,这事都没人管。
但不义之军,可以去抢去杀,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强迫老百姓纳捐赋税,可是义军就不能这么干。义军要是渴了,自己去找水喝;饿了,自己去想办法赚钱买吃的……这么一说就明白了,所谓义军,多不过是一时义愤之举,行动的时候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想和清兵这种有组织的暴力集团对抗,基本是鸡蛋碰石头,有输无赢。
也就是说,所谓的三十六路义师,不过是三十六拨示威游行的群众,是抗不过暴力集团攻杀的。
正因为多尔衮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替小顺治拟定的圣旨是,让洪承畴招抚江南,而不是攻克江南。
江南不需要攻克,因为江南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抗清布局,都是民间与官方自发性的抵抗运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诗人吴梅村于顺治五年作《松山哀》,纵情讴歌那无法抗拒的历史大趋势:
拔剑倚柱悲无端,为君慷慨歌松山!卢龙蜿蜒东走欲入海,屹然搘柱当雄关。连城列障去不息,兹山突兀烟峰攒。中有垒石之军盘,白骨撑拒凌巑岏。十三万兵同日死,浑河流血增奔湍。岂无遭际异,变化须臾间,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
呜呼!玄菟城头夜吹角,杀气军声振寥廊。一旦功成尽入关,锦裘跨马征夫乐。天山回首长蓬蒿,烟火萧条少耕作。废垒斜阳不见人,独留万鬼填寂寞。若使山川如此闲,不知何事争强弱!闻道朝廷念旧京,诏书招募起春耕。两河少壮丁男尽,三辅流移故土轻。牛背农夫分部送,鸡鸣关吏点行频。早知今日劳生聚,可惜中原耕战人!
可怜中原耕战人——尽管抵抗不成系统,可是明室那边,单只是湖南何腾蛟那就有超过五十万的人马;更有着一只虎李过、前大顺皇后高桂英、昔日李自成手下悍将郝摇旗等名将。再加上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等地的官民义军,怎么说也不会少于百万人吧!
最要命的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多尔衮那厮又添乱,下达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就叫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结果激得江浙一带大哗,义帜林立,烽烟四起。如此一个声势浩大的敌对阵势,洪承畴拿得下来吗?
没关系。洪承畴说:有抗命者,断其首。
他现在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他的手中有着二十万的人马。
这二十万人,其领导人有李本琛,有李成栋,有金声桓,有王怀仁……所有这些人,他们在历史上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民起义军,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但实际上,他们是清军汉八旗的绿营人马。
从一开始就是——最初的流寇,只是他们暂时的身份,或迟或早,他们终归要为异族效命。
斩首行动正式开始。
洪承畴祭出了只有修炼到王佐之才才会运用的绝杀利器。
李成栋。
8.恐怖型人才
然则,李成栋又是何许人也?
来看看这个绝杀利器的求职简历。
姓名:李成栋。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身高:174公分。
体重:61公斤。
出生年份:1602年。
籍贯:陕西省米脂县。
属相:虎。
血型:O型。
星座:天蝎座。
爱好:杀男人。
特长:抢女人。
政治面貌:变色龙。
履历:
26岁:参加了李自成的流民军,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27岁:因为作战勇敢,忠于组织,被选入了警卫连。同年被分配到翻山鹞高杰的身边,保护首长的安全,并负责保护首长的夜壶和马桶。
28岁:翻山鹞高杰与李自成的二奶邢氏产生了爱情的火花,每当首长与邢氏偷情的时候,负责门外站岗,不许闲杂人等偷窥。
29岁:跟随在首长高杰的身边,正式与李自成匪帮决裂,弃暗投明,成为大明朝崇祯皇帝领导下的一名优秀战士,负责在首长夫妇的门外站岗放哨。
31岁:跟随首长高杰保卫国家安全,击败了李自成匪帮的挑衅。
32岁:跟随首长高杰、邢氏,转战江南,为首长再立新功。
38岁:在首长高杰、邢氏的领导下,参加了扬州攻城战役,尽杀扬州不听话的百姓总计十二大坑三千余人,荣立二等功。
38岁:奉首长之命监视兵部尚书史可法的起居,拆阅史可法家书二十八封,扔垃圾桶里十二封,因此荣立一等功,并受到史可法的勉励。
39岁:指挥并发动了土桥战役,击杀明将黄得功警卫连三百人,黄得功狼狈逃窜,大长了大明人民的志气。
40岁:首长高杰遭徐州总兵许定国的美人计暗算,被杀身亡。同一年,与首长夫人邢氏合兵攻杀雎州,计杀全城百姓十一万九千八百人,并斩杀雎州方圆百里所有活物。因为政治立场坚定,杀人勇猛,得蒙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引荐,升任大明徐州总兵。
41岁:正式脱离南明伪政权,弃暗投明,成为顺治皇帝与摄政王多尔衮领导之下的一名普通战士。
42岁:负责昆山斩首行动,计杀昆山百姓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二人,昆山城空。
42岁:负责江阴斩首行动,计杀江阴百姓十七万两千六百人,江阴城空。
42岁:负责嘉定首次斩首行动,计杀嘉定守城军民三万人,嘉定城空。
42岁:负责嘉定二次斩首行动,计杀回城居民两万人,嘉定城再空。
42岁:负责嘉定三次斩首行动,计杀返城居民两万人,嘉定城三空。
42岁:因为作战勇猛,执行上级命令态度坚决,对大清国赤胆忠心,受到了组织的提拔重用,晋升为江南巡抚。
42岁:负责福建斩首行动,强夺建昌府,飞渡仙霞关,乘胜追击南明伪政权,于汀州抓获南明伪帝唐王朱聿键,斩于福州。
43岁:负责广州斩首行动,亲率三百名别动队师出惠州,潜入广州,击杀城中南明守兵,擒获南明伪政权隆武帝朱聿鐭,将其缢死。这已经是李成栋为大清朝除掉的第二个南明皇帝了。
47岁:因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对大清朝廷忠心耿耿,升任广东军区司令员(两广提督)。
48岁: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正式与大清侵略者决裂。从此步出黑暗,走向光明,加入到了反清复明的伟大事业中来。
48岁:因为对大明赤胆忠心,对大清侵略军怀有刻骨仇恨,立场坚决,斗志昂扬,被南明永历帝倚为国之干城,晋升为惠国公。
48岁: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旌麾北下,如秋风扫落叶,清廷反动派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之境。正当捷报频传、胜利在望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永历皇帝的好儿子、南明王朝最勇敢善战的战士、对南明最为赤胆忠心的领导干部李成栋,不幸跌入路边的小水坑里,溺水身亡。山河呜咽,天地同悲,哀悼这位斩首专家的去世……
这就是李成栋。
他始从贼,再投明,复投清,又投明,一生中杀戮无数,死于他手中的无辜百姓逾百万之众。
他生来就是破坏专家,是炸药包,是手榴弹,是核子武器,是毁灭天才。他的人性已经全部为暗黑的污垢所覆盖,良知荡然无存,在屠杀及毁灭的领域里他是天才,始终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但如果沾上点哪怕是稍微有一点点建设性质的工作,他就会在第一时间被淘汰。
李成栋的老首长、翻山鹞高杰一辈子杀人无数,为非作歹。刚刚天良发现,想为国家做点事,就马上被人杀掉。
轮到这位李成栋,就更是离奇。他替清朝干活,血屠江南的时候,身体比牦牛还要健壮,可刚刚准备反清复明,路边的一条小水沟都能淹死他。这种只能破坏、毫无建设性的嗜血狂魔,谁能拿他有办法?
然而,像李成栋这种破坏性的人才,落在李自成手中,就是一味地夺命狂奔的流寇;落在儒臣史可法手中,就是逆来顺受的顺民;而当他落在洪承畴的手中之时,他就成为了大清王朝用以摧毁汉民族抵抗心理的绝杀之凶兵。
9.昆山炎武之战
说到王佐之才,大明这边其实并不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养育了不可胜数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洪承畴快刀斩乱麻的做法的,绝不止一个两个。
比如说大学者顾炎武,他最早就发现了洪承畴的斩首行动。
顾炎武,就是那位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点的老学究。该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灭亡不灭亡,小事一桩,不值得老百姓流血卖命。因为国家只是暴力机器,如果有谁竟然为了一架镇压自己的暴力机器流血卖命,这明显的是脑筋不够用。
但是,如果汉民族面临着存亡之险,这事可就是大家的责任了,为了民族的生存,每一个人都应该撇下老婆孩子,走出家门,自愿牺牲。
比如这一次大清女真族入主中原,对汉民族形成了灭杀之态势,所以顾炎武扔下书本,让课堂上的所有学生们集合起来,由他训话,号召大家去和清廷拼命。正训得慷慨激昂,忽有昆书来信,迎请顾老先生赴昆山主持抗清救国大事。
昆山抗清热潮的爆发,始自于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如果没有这道命令,昆山的书呆子们是不会和多尔衮较真的,因为孔子说过的:以夏变夷者,夏也。以夷变夏者,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哪怕是异族人主宰了天下,但只要他遵守大中华的公序良俗,尊老爱幼,五讲四美,这也无所谓,因为这意味着汉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仍然存在着。但是多尔衮的这道剃发令,明摆着是以夷变夏,要彻底灭亡汉民族。
于是昆山的书呆子登时愤怒了,聚集起来,游行示威,非暴力不合作,表示强烈抗议。正抗议着,县丞阎茂才派出了八百里快骑,去向洪承畴递降书,并代表昆山人民向清兵——实际上就是流寇——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昆山人民欢迎你……
这下子昆山的书呆子火大了,顿时鼓噪起来,蜂拥冲入县衙,逮住县丞阎茂才一顿暴打,活活将这个家伙打死了。
然后书呆子们开始布置昆山的防务,忽然想起来顾老夫子的谆谆教导,就立即修书,请顾老夫子来昆山主持战事。
顾炎武大喜,就去和母亲告别,叩头说:娘,儿子此去,不会再活着回来了。
顾炎武的母亲欣慰地道:儿子,你娘我虽然只是个村妇,可也曾受过朝廷的表彰,这说起来也算是受过国恩了。你去你的好了,如有变故,你娘我会自尽的。
于是顾炎武辞别母亲,带着弟子们匆匆去昆山赴死。可是他迟到了一步,怪物李成栋比他先到。
昆山之战,是愚昧对思想的反动,是奴性对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刻骨仇恨,是大老粗对知识分子疯狂的报复。攻城的一方是清一色流寇,守城的一方是清一色书呆子。人说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但这脊梁骨再坚硬,也经不起一群大老粗抡刀猛砍。
再说李成栋那厮,当初史可法在世的时候,慑于其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他心中的兽性为这高贵的人品所压抑,表现得很是乖巧。但这种乖巧只是出自于一种恐惧,而非是天性与良知的流露。所以当史可法死后,李成栋为寇多年的邪恶魔性,霎时间就失去了控制。
仇恨!
举凡愚昧与邪恶之人,对知识与自由都怀有一种无可言表的刻骨仇恨。
这种仇恨,从来只会发泄到知识分子的头上。
先以铁骑围城,对反抗者不分老幼,一律诛杀,而后杀入城中,大肆屠城。一时间血腥弥天,尸横满地,昆山城中的百姓,尽被李成栋这厮杀光。
于城外看到这情形,顾炎武打了一个激灵,猛地醒悟:李成栋这么狠毒,定然是洪承畴的授意。他这是有意的,存心要用最残暴的手段,将汉民族的反抗意愿彻底斩除。
这是斩首,斩杀汉民族希望所在的思想与传承。
当下顾炎武沉吟道:我不能上洪承畴的当,如果我死了,不唯我顾家没有了后代,而且汉民族的思想传承断绝,再也不会有希望了……
于是顾老夫子返回家中,却发现母亲已经绝食身亡。他掩埋了母亲的尸体,悄然离开了家乡。
从此顾炎武奔走天下,每到一处,都更名改姓,娶一个女人,等人家怀孕之后,留下骨血,他老兄悄然离家出走,撇下孩子让老婆自己想办法养大。他则奔走天下,到处宣传,号召人民起来,起来,推翻满清异族的统治。
顾炎武的斗争要坚持很久,很久,要隔几十代人,才能将汉民族的希望孵化成形。
10.恐怖妖僧
有一路抗清人马,最难摆平。
这座城是江阴,书生许用号召百姓起来反抗,远近响应者数万人。城中的典吏阎应元,曾因平海寇而立过功,被提拔为英德县的主簿;却又因为道路不通,没有去上任。于是城中百姓公推阎应元主持抗战。
早在攻打南京之前,多铎曾经琢磨着攻下江阴,于是派了降清的许定国。这厮曾用美人之计将拐走了李自成二奶邢氏的翻山鹞高杰杀掉。但当他来到江阴城的时候,却发现城门大开。
许定国大喜,当即策马而入。
江阴城门又迅速地关上了,少顷,城门打开一条缝,一只手揪住许定国的人头,扔了出来。
这势头当时就把多铎吓傻了,掉头就走。
这一次,洪承畴把攻打江阴的活还是交给了前大明徐州总兵李成栋。
为什么要交给李成栋呢?
这是因为,被江阴百姓宰杀了的许定国,此前也是大明的徐州总兵。你江阴杀了一个徐州总兵,那就再来一个徐州总兵,这玩意儿,我们有的是。
李成栋来了。这厮却是坏透了,他也不说攻城,只是拖了十数门重炮出来,对着江阴城没命价地轰击,整整轰了六天,城中军民死伤无数,却拒不投降。李成栋正在上火,这时候祥符寺来了一个僧人:阿弥陀佛,将军莫非要急于进去屠城吗?来来来,贫僧指点你一条杀人的捷径……
李成栋还以为这是寺里的僧人来挑衅,过去一瞧,祥符寺中竟然有一条秘道,直通城内。
这秃驴,缘何干这种缺德事?
李成栋顾不上多想,从暗道钻入城中,将城中军民尽数杀光。
江阴一役,城中共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有七万五千余人。
尽杀了江阴满城,李成栋再去祥符寺找那个怪和尚,却发现庙中空空荡荡。这里好久没有香火了,有一尊佛像无故倾塌,露出下面镇着的一幅怪画。画上画着一只奇怪的东西,像人而非人,似兽又非兽……细看那东西的模样,李成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怪物的形貌,竟然正是那天替他指明杀人暗道的异僧。
这是什么妖物?
李成栋茫然。
11.大屠杀
杀尽了江阴军民,李成栋开始了嘉定三屠。
领导嘉定发起抗战的,是前明进士黄淳耀。他和弟弟黄渊耀、前明通政使侯峒曾,组织起一支民间义勇军,出其不意地向李成栋部发起了进攻。当时李成栋正在屋子里睡觉,爬起来跳上马就逃。不想佩刀掉落在了地上,被义勇军捡起这把刀,照马屁股上一通狠砍,砍得马尾巴满天飞,李成栋的亲弟弟被义勇军的粪叉戳死。
李成栋怒不可遏,率五千骑兵回来报复,骑兵突入嘉定城北的数塘桥,死者万人。
几日后,天降大雨,城上无法目视。李成栋命人于城根下挖地道,埋上火药,等到黎明,再用大炮强轰,引燃火药,只听轰的一声,嘉定城墙就此倒塌。但是黄淳耀、侯峒曾宁死不退。这时候李成栋手下一人将一只桌子顶在头顶上,呼啸一声,纵跃到城上。雨大夜黑,视线不清,守城的人们看到如此一个大脑袋的怪物跃到城上,莫不骇得惊恐而走。
于是李成栋杀入城中,百姓呼号连天,夺路欲走,却被李成栋迎头拦住,尽数杀光,死者逾两万人。
侯峒曾举家沉池而死。
进士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来到一座庙中,正要自尽,这时候寺中的僧人阻止他,说:你不是大明官吏,没有守土之责,不应该死的。
黄淳耀道:城破人亡,我怎么可以不死?
遂留下遗书:
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
黄淳耀的遗书,透露出了一个读书人对王佐之业那恐怖境界的哀叹。
几天之后,两千多名百姓回城收尸,捎带脚处死了洪承畴派来的官员。李成栋咆哮连天地赶到,再次将城中百姓杀光。
又过了二十几天,又有数万百姓聚于嘉定,再次驱杀洪承畴委派的降官,于是李成栋三袭嘉定,屠杀百姓两万余人。
12.百姓消灭游击队
大斩杀!
斩杀那些具有独立思想的、对民众有着影响力的反清知识分子,也就意味着斩去了汉民族的首级。
这屠杀之术,果然对百姓的心理起到了极度的震慑作用。因为恐惧遭受报复而被屠城,民众对于流寇的态度,由义愤转为惧怕。
再由极度的惧怕,转化为臣服与惶恐。
最后转化为对强者的依附和对于公道正义的憎恨。
这种心理的逐渐变化,心理学家称之为“斯德哥尔摩情结”。意思是说一旦人被置身于无力反抗的暴力之中,心中就会渐渐认同这种暴力,支持这种暴力,最后会因为自己残喘一命,而对暴力油然而生出感恩戴德之心。
能杀你而不杀你,这个就叫恩德。
由是江南百姓态度开始转变。
时有大学者黄宗羲纠集数百名读书士子起而抗清,人称世忠营,于四明山上结成山寨。四方赶来聚义的抗清人士,有四五百人。到了晚上,就见山坡上人头涌动,来的都是当地的老百姓。到了营寨近前,百姓们发一声喊,将火把向营寨里投去,惊得一寨英雄好汉自相践踏,著名抗清将领茅涵、汪翰被活活烧死,唯独黄宗羲侥幸逃生。
逃到了剡溪,黄宗羲再一打听,原来是四明山下的百姓们痛恨他们抵抗流寇和清兵,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消灭了他们这支游击队。
当时黄宗羲有点醒过神来了,原来汉民族最大的敌人,不是虎视眈眈的异族,而是奴性和愚昧。
那就写书,唤醒民众。
于是黄宗羲写了传世之作《明夷待访录》。书中说,皇帝这种东西,是顶顶错误的社会游戏和制度,这种制度,是敲食天下之骨髓,剥离天下之子女,以供皇帝一个人享用……谁脑子快,想想有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社会制度?
可是老百姓顾不上看书,大家正在挖洞三尺,到处打听潜伏在民间的抗清义士,只要有了发现,就争先恐后地向清廷举报。前明吏部员外郎华允诚躲藏在老家的墓地里,却仍然被火眼金睛的人民群众揪了出来,拖到流寇的刀下,一刀砍了。
原吏部主事曾亨应举兵反清,未待行动,他的亲弟弟已经急如星火跑了去报告,于是曾亨应连同儿子被杀。
前明监纪推官吴应箕,潜伏于距郡城十里之外的泥湾之处,暗中练兵。兵还没有练好,举报信已经雪片也似地飞往清廷,结果流寇大至,吴应箕被俘杀害。
曾经被李成栋三次血屠过后的江阴城里,此时又住满了百姓。由于洪承畴的流寇正和当地的义军展开拉锯战,所以老百姓家里都备了一张黄纸,上书“大清顺民”四个字。抗清军队杀来了,大家就把黄纸收起来,出城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老洪的流寇们杀来了,大家就把黄纸贴在门上,出城欢迎: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你不欢迎他,这帮家伙真杀啊。
没办法。
于是洪承畴笑曰: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刀砍枪扎,天下归心。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天下事已再无悬念可言。
13.大学士的对决
伴随着江南局势的逐渐稳定,南明的唐王终于出手了。
派出了大学士黄道周。
洪承畴和黄道周,两人都是大学士,又是以前在朝廷的老同事、老朋友,称得是棋逢对手。
按理来说,这一仗应该是由郑成功的父亲、海盗郑芝龙带队出征。郑芝龙要求唐王先支付军饷,可是唐王哪来的钱?于是唐王问:诸位爱卿,有谁愿意替朕分忧,不花钱去打仗?
黄道周出列,说:我去吧,不过陛下你得多给我准备点委任状。我一路前往江西,不管是百姓还是土匪,我见人就塞一张委任状,委任他为大明总兵、提督什么的;要不然的话,恐怕没人乐意打这仗。
唐王大喜,于是准备了厚厚一叠子空白委任状,让黄道周去了。
这些空白委任状硬是管用,黄道周一到江西,就召集了九千名官迷,人手一张委任状,然后大家热热闹闹地出发了。途中恰好遭遇到洪承畴派来的提督张天禄,这张天禄却是在扬州城和史可法并肩作战过的,史可法殉国之后,张天禄擦干眼泪,系紧了裤腰带,就投降了清兵。此后他将活跃在江南一带,荡平各路义军,让小皇帝顺治在北京城中安心地吃奶。
九千官迷被张天禄的骑兵重力一撞,登时四散,于是黄道周被俘。
得知老朋友来到,洪承畴鞋也不顾上穿,光着两只脚板飞迎出来:老黄,好久不见,想死你了……
黄道周:老洪,我也想你啊……两人热烈拥抱。
洪承畴:老黄,你有什么要求没有?
黄道周:没啥要求……
洪承畴:那你不写首诗啊对联啥的?
黄道周:用不着,等我死了,有的是人瞎掰乱写,不骂死你才怪。
洪承畴劝黄道周投降,黄道周笑曰:少扯淡。遂被推出,经过朱元璋的陵墓时,黄道周说:我不走了,我就死在这儿。
洪承畴答应了他。
杀死黄道周之后,洪承畴将黄道周生平所著的《易象正》、《三易洞玑》及《太函经》拿过来看,忽然书中落下一片纸,上面写着:六十二岁丙戌,是我临终之日。洪承畴掐指一算,大惊,说:今天恰好是丙戌日,老黄也正好是六十二岁,果然神算。这老黄,要是再修炼几年,真有可能赶上我……
14.王佐之才洪承畴
终于看到了,李成栋,张天禄这些人,此前都在史可法的帐下吃饭。可是他们跟着史可法干,却没有任何能力恢复大明,等落到了洪承畴的手中,就立即焕发了青春,朝气蓬勃地帮助清廷摆平了江南。
缘何?
这就是能臣、儒臣和王佐之臣的区别。
能臣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逆势而上,激流狂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干成了是自己运气好;干不成,那就是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
儒臣最擅长的工作是消弭邪戾之气,化兵戈为干帛。讲究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任什么样的凶神恶煞在手中,也能将你感化成五讲四美的新新人类。
相比于能臣的扭劲、儒臣的费劲,王佐之臣最是省劲。
因为王佐之才讲究个啥活也不干。
不干活,就让自己居于社会博弈的获利点上,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你流寇爱杀人,那就杀好了;你书生要救国,那就救好了。我呢,只管在流寇杀人中获利,在书生救国中博名。
这个又叫师法自然,清静无为。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违背规律做事。
能臣何腾蛟用流寇,是苦心教育、怀柔手段,希望将这些杀人狂魔改造为正义战士。这么个搞法,是赶鸭子上架,典型的违背客观规律,必然是要失败的。
儒臣史可法知道,流寇就是流寇,就是要杀人放火、抢劫奸淫,以伟大的人格将他们感化成顺民还是可以的,再进一步,那就不容易了。
洪承畴用流寇,你爱杀人,那就去杀好了;爱放火放火,爱奸淫女人,都由着你。但不管你干什么,最终得利的,必然是我。
悟道了,这个洪承畴,绝对是已经悟道了。比之于读书寡益、学道不成的昆山进士黄淳耀,比之于用周易计算出自己的死期的黄道周,不知要高出了多少倍。可怜江南若许的书生才子,栽在这家伙的手中,沦为了徒然无益的牺牲品。
悟道之人,讲究一个清风明月、笑傲烟霞嘛,他洪承畴既然已经悟道,干吗还要掺和人世间这些污浊事?
无它,唯手痒耳。
老洪所学,为屠龙之术,这手艺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的。幸好大明沦亡,让老洪称心如意地宰割了一下这条大龙,滋味好爽。
15.职业MBA
《广阳杂记》上记载: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仍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这个故事是说,因为洪承畴替满清效力,他的母亲宣布与他脱离母子关系了。
目前这个故事,是多种文本必须要引用的,以证明公道自在人心。
除此之外,史家还昭告天下,说洪承畴的原配妻子叫莲心,听说了丈夫变节之后,以此为耻,愤然削发入尼姑庵,正式宣布和洪承畴脱离夫妻关系。
还有一个故事说,南明大学士黄道周被俘之后,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下联是: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这个对联巧妙地把史可法和洪承畴的名字嵌在里边,以此表明老洪绝对不是个东西。
总之,单只看这些记载,老洪这厮已经是众叛亲离了。
然而令人悲愤的是,真正的史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真正的史实是,老洪一入江南,就将母亲和妻子接来了。朝廷给老洪发来了贺信,恭喜他全家团聚,还曾前后两次封了老洪的母亲为诰命夫人。老太太非常感激朝廷的关怀,激动得泣不成声,说:承畴啊,你一定要好好地干,这才对得起朝廷对你的培养……
真正的历史就是,明清交界时代的国家,与民众没有丝毫关系。民众不过是皇帝的奴隶,国家只是镇压这些可怜民众的机器。谁听说过哪个奴隶会热爱压在自己身上的一台机器?又有哪个奴隶乱发神经,会为了奴隶主的利益流血牺牲?
老洪知道这个,所以他收抚江南一帆风顺。
正因为老洪知道这个,所以对他来说,替满清干和替大明天子干都没什么区别。他不过就是一个MBA,谁出钱就替谁干活,这对他来说无可厚非。
既然如此,何以历史对洪承畴并不认可,讥讽不断呢?
这是因为,最初的时候,洪承畴恢复江南经济秩序,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民众对老洪实际是感激不尽的。但等过一段时间,随着地球小冰期的过去,气候渐渐变暖,人口飞快爆炸,失业人口越来越多,于是对满清的不满情绪渐渐成为潮流。这时候大家再一寻本溯源,发现都怪洪承畴……
于是老洪就不齿于人类了。
那么老洪这厮,他到底齿不齿于人类呢?
这个事……天晓得。我们还是继续讲故事,这个最省心。
玩过了,试验过自己胸中的才学,洪承畴长舒一口气,不错不错,果然是丝丝入扣,毫厘不爽。就打报告给多尔衮:报告,我的坐骑王辅臣已经快要累死,请求回北京养老。
多尔衮批复:少跟老子扯淡,马上去广东、福建,摆平南明杂碎。
于是清廷发布斩首命令,命杀人狂魔李成栋率小分队空降福建,击杀唐王朱聿键。
16.斩首行动第一季
李成栋率兵直驱建宁。
他的心情很兴奋,干了半辈子流寇,逃了半辈子的命,直到此时他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唯是有逃命的本事,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大明朝,把将才变成流寇。
大清朝,把流寇变成将才。
那么明朝和清朝,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李成栋不清楚,也没兴趣去想。他的眼睛直盯着守护建宁的明军大营,远远地,就看到一个老兄光着两只脚丫子在山路上狂奔如飞,却原来是郑成功的二大爷郑鸿逵。唐王派他镇守此地,可这老兄连交战的心思都没有,只管赤脚大仙一样地狂逃。
拿下建宁,进逼仙霞关。
此地却是极险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李成栋赶到之后,小心翼翼地探头一看:嘿,这地方好,竟然没有一个守将。
从容过岭,长驱而入。
正在延平府的唐王得知消息,就聚集百官临朝,命内侍捧出一只盒子,对群臣说:你们大家都辛苦了,侍候我这么个不争气的皇帝。天绝我大明啊,清兵的斩首小分队马上就到了,可是我们这里……这只盒子,里边装着有两百多封信,都是锦衣卫查获的向清兵乞降的书信。现在我让人把这些信烧掉,因为我真的不想知道这些信都是谁写的。
散会。
隆武帝登上了车,后面跟着十几辆车,车上满载着经史子集,都是国学精本,一本也舍不得扔啊。走,御驾亲征去了也。
唐王一口气亲征到了汀州,这时候李成栋的斩首小分队已经追至,一声大吼,乱箭齐发,随从的官员向着四面八方逃散,唐王与王妃曾氏被俘。
夫妇二人被押解上路,行至九泷,曾妃投水自尽。到得福州,唐王被害。
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只是无由得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