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八 敢死队生擒赫连昌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军再度兵发平城。拓跋焘以司徒长孙嵩等人率三万骑兵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人率三万步兵为后继,南阳王拓跋伏真率三万步兵负责运送攻城车,将军贺多罗率精骑兵三千居前听候调遣,自己亲率数万主力军,大旗一挥,直指夏国国都统万。

大军渡过黄河后,行进缓慢。拓跋焘决定带轻骑兵先行。大臣们都认为统万城坚难拔,不如等步兵、攻城车都上来再统一行动。拓跋焘笑道:“用兵之道,攻城最下,万不得已,才考虑攻城。如今若是步兵、攻城车都开到城下,夏军必然心生恐惧,坚守不出。要是一时攻不下来,粮绝兵疲,进退无所,那就不好办了。不如以轻骑兵直接杀到城下,夏军见我们步兵都没到,守城的意志必然放松,我军再不断示弱,他们也许会出战,那就容易对付了。我的轻骑兵前有坚城,后无支援,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这样的军队不足以攻城,可若是在野外决战就绰绰有余了。”于是,他点了三万轻骑兵倍道兼行,往统万扑去。

统万城中的赫连昌原本打算坚守不出,等赫连定那边把奚斤搞定了,再回师合攻魏军。拓跋焘故意向夏军示弱,赫连昌也一概不理。拓跋焘无奈,几万大军只好驻扎在统万城附近,眼看后援未至,粮草将尽,形势不乐观。

这时天助强者,魏军营中有一个犯了事的小兵害怕受处罚,偷偷逃了出来,溜入统万城去向赫连昌报告情况,说:“现在魏军粮食快吃完了,士兵都开始以野菜为食,步兵、攻城车还没抵达,应该乘早进攻。”(这个情报阴差阳错地帮了魏军的忙,以至于我十分怀疑这是否是拓跋焘施的诡计)。

赫连昌得了可靠情报,十分高兴,便亲率三万步骑兵出城迎战。长孙嵩见夏军战阵严谨,不易攻击,劝拓跋焘暂避锋芒。拓跋焘道:“我远道而来攻打统万,就是怕敌人不出动。现在既然出来了,我若避而不战,则是长彼志气,灭己威风,绝不可以!我军应诱而歼之。”说着,就收起人马,佯装败逃。

夏军也是骑兵实力强劲。他们分开两翼,一路紧追魏军不舍。大概走了五六里,忽然有一阵风雨自东南袭来,飞沙走石,天色大暗。魏军士兵无法正常行军。

一个颇通方术的随军太监,名叫赵倪,就对拓跋焘说:“如今风雨交加,我们逆风,敌人顺风,天不助我;而且将士们饥渴难耐,陛下不如避一下,改日再战。”

旁边的崔浩怒斥道:“这是什么话?我军行千里而为取胜,已经定下的计策,岂可变更。敌人贪进不止,已无后援。我军应该埋伏起来,分开两路,攻其身后,正好能利用顺风的优势。所谓风向优劣,关键在于人,哪里有什么天时不变的道理?”拓跋焘深表赞赏,便把大军分为左右两队,转身对抗魏军。

拓跋焘正想指挥大军冲锋,忽然战马倒地,自己也就跟着摔了下来。夏国士兵纷纷来擒,幸亏有宗室拓跋齐以身捍卫,才将敌人杀退。拓跋焘重新上马,亲手刺死夏国将领斛黎文。年轻的皇帝手中流矢,仍然浴血奋战,杀死了十几个夏国的骑兵,大大激励了魏军士气。而夏军则已溃不成军,死伤上万。皇帝赫连昌根本控制不住败势,被反击的魏军一路追到统万城北,来不及进城,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

拓跋焘未经攻城,只用几万骑兵就顺利接收了这座城坚墙固的统万城。他率领大军开进城,俘虏了数以万计的夏国王公大臣、后妃宫女,马匹三十多万,牛羊数千万,国库珍宝,不计其数。拓跋焘不禁感叹:“蕞尔小国却如此劳民伤财,怎么可能不亡呢?”不过感叹归感叹,自己还得继续享福,他见赫连勃勃的三女儿姿色出众,立即封为贵人,纳入后宫。

财宝美女之外,拓跋焘还得到了更为珍贵的人才,其中包括夏国的史官张渊、徐辩,以及原先的东晋降将毛修之等人。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毛修之将军,当年东晋丢长安,只有他苟活了下来,到了北魏,又被拜为将军,在与柔然的战斗中屡建大功。这本已称得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却还有一道独门绝技,就是擅长烹饪,对于江南的饮食很有“研究”,而拓跋焘又恰好爱吃南方菜,对他做的美味佳肴情有独钟,后来还常常把他招入宫中御膳房,专做南方菜。(这也算是为推动祖国传统烹饪文化的传播做出伟大贡献了吧,呵呵)

赫连定还在长安连吃败仗,听说统万失守,也不再恋战,带兵退往上邽。拓跋焘班师的同时,也命长安的司空奚斤撤军。奚斤不甘心,亲自上书,信誓旦旦地要求增兵攻打上邽,活捉赫连昌。拓跋焘见他赤心可嘉,就给了他士兵一万,战马三千,并派大将娥清、丘堆,与奚斤并肩战斗。

赫连昌在上邽遇到魏将尉眷的攻击,被迫退保平凉,奚斤进逼安定。安定一带离统万很远,魏军的补给跟不上。很快,奚斤的几万大军就陷入困境,战马病死,士兵缺粮。奚斤撑不下去,就放纵士兵到民间抢夺粮食,结果又遭到赫连昌的突袭,损失不小。奚斤只好下令筑堡垒自固,任由赫连昌在门口挑战,全没了向皇帝上书时的气概。

监军御史安颉对奚斤的退缩政策十分不满,质疑说:“将军受诏灭夏,现在反倒被敌人困住了,就算不被敌人杀死,逃回去也要受到军法惩治。进退两难,将军诸位就没想过自己的前程后路吗?”

奚斤为难地说:“现在将士无马,用步兵打骑兵,没有赢的道理,我看还得等朝廷的救兵才行。”

安颉火了,说:“如今敌寇在外头逍遥,我军兵困粮尽,再不决一死战,那才是死到临头了呢,朝廷来的救兵能有用嘛?与其等死,不如死战!”奚斤还拿马少的理由来搪塞。安颉请求挑选二百匹战马,招募一支敢死队,突击夏军,专捉赫连昌。就算不能破敌,至少也可以挫其锐气!”奚斤依然面有难色。

(安颉这个建议,有冒险成分,却正好可以应付这种情况,后来也被事实证明能够奏效。当时的监军御史其实只能向皇帝报告战况,没有权力干预指挥。关键时刻安颉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说明打仗比的不仅是指挥者的大策略、大智慧、大勇气,各种偶然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有时候即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鬼点子也可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说不动元帅,安颉就回来与大将尉眷私下商量,暗中挑选了二百名骑兵,准备作战。果然赫连昌亲自带兵进攻,安颉便带上他的二百敢死队应战。北魏的士兵们都认得赫连昌,一个个恨得牙痒痒,争先恐后地要去捉他。说来也巧,这时天色大变,又出现了拓跋焘在统万城外碰到的类似的天气——狂风大作,这次轮到赫连昌的战马摔倒了。他可没拓跋焘这么幸运了,魏兵一拥而上,把他摁倒在地捆了个结实,堂堂夏国皇帝就这么被天气、战马加上对手的好运气害惨了。

不过赫连昌之后的运气还不差,他被送回平城后,因为一表人才,引起了拓跋焘的好感(不知道是不是皇帝都有喜欢美男子的倾向),不但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西宫,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后来拓跋焘更是常常把赫连昌带在身边,和他一起各骑一匹马去山里打猎。尽管北魏将士都觉得这样做不妥,拓跋焘却一直不以为然,说:“只要天命在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可惜赫连昌不“识相”,终于在北魏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叛变西逃,被魏将所杀。

赫连定收拾了残兵败将,逃回到平凉称帝。魏营里的安颉、尉眷立了大功,被拓跋焘加官进爵,很是风光。奚斤自认为身为元帅,功劳却被底下人给抢了,又恼又羞。他也不听手下劝阻,便率领数万骑兵追击赫连定。赫连定得到北魏军中前来投降的偏将的报告,知道魏军粮草饮水都不足,走不了几天。就在半路上设下埋伏,突击魏军。奚斤轻骑猛进,哪里料到这一手,结果全军大败,奚斤、娥清等人都被生擒,士兵更是伤亡近万。

赫连定乘胜东进,奔长安而来。魏军辎重留在安定,由大将丘堆把守。丘堆听说前面大军覆没,吓得丢下辎重掉头就跑,到了长安也不守了,拉上拓跋焘留在那里的高凉王拓跋礼,一直跑到河东的蒲阪才歇住脚,夏军重新夺取了长安城。

拓跋焘勃然大怒,下令安颉将败将丘堆就地正法,然后固守蒲阪,阻击夏军。

赫连定其实也没有更多的力量再往东扩张,他派使臣到北魏请和。魏夏的战事前后已有三年,总体来说,北魏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夏国的疆域面积已经不到原先的一半大。拓跋焘需要时间休整兵马,便传了诏书,让赫连定亲自来投降。

赫连定自然不会乖乖上门,两家就这么处于短期停战状态。西面的战火暂时不烧了,北面和南面很快就相继出现了新的战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有人在北魏境内捉到了一头公鹿,浑身雪白,民间相传这是头神鹿。拓跋焘大喜,认为是天降祥瑞,就改元神麚(“麚”专指公鹿)。对于四面为敌的北魏而言,前程是否真能一帆风顺,依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