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这不是一篇品牌广告。只是不少品牌创始人的经历,本身确实是一个好故事。

1

1883年8月19日,卡布丽尔·香奈儿(Gabrielle Bonheur Chanel)出生在法国的索米尔。

香奈儿应该不能被称为“幸福的孩子”,因为她的爸爸阿尔贝是位商人——这么称呼似乎隆重了一点,他其实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妈妈出身农家,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当女仆。

当然,贫穷并不是香奈儿不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她的爸爸风流成性,从来不管妻子和孩子,而她的妈妈在生下三女二男之后,在32岁时积劳成疾,去世了。

在妻子去世后,香奈儿的爸爸采取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安排了他们5个兄弟姐妹——把三个女儿送进修道院,把两个儿子送进农场。

然后他就远走高飞了。

于是,香奈儿的童年,就是在修道院和教会学校度过的。

庄严肃穆和崇高和谐的修道院装饰风格,给香奈儿后来的审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黑色、白色,简洁、朴实。香奈儿的童年,就生活在黑白搭配的世界里。

而修道院的生活给香奈儿带来的最大收获,是缝纫。在那里,香奈儿学会了各种缝纫和刺绣的本领。

老天在关上你的很多道门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尽管你当时可能并不知道。

白天,香奈儿就是读书和缝纫,晚上,她就睡在冰冷的修道院硬板床上,期待爸爸有朝一日能够回来找她。

爸爸再也没有来。

2

1903年,20岁的香奈儿已经亭亭玉立,不再是当初那个怯懦的小姑娘了。

她在修道院里学到的缝纫本领派上了用场——她进入一家纺织厂,当了一名女工。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纺织厂女工平凡的一生的故事,所以,大家都知道,好戏才刚刚开始。

当然,人生逆转的最重要前提,是你不甘于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安排。

香奈儿选择了去音乐厅唱歌。

事实上,香奈儿会唱的歌实在不多,她只是喜欢被人关注和听到掌声的感觉。至于她会唱的歌,就两首,一首叫《公鸡喔喔啼》,另一首叫《谁看见了Coco》。

因为香奈儿长得确实迷人,所以观众还是给她的表演以热烈的掌声,并且开始称她为“Coco”(可可)。

香奈儿索性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可可·香奈儿”,也就是后世广大女性最熟悉的“Coco Chanel”(可可·香奈儿)。

香奈儿在音乐厅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她还俘获了一个男人的心——法国第十轻骑兵团的年轻军官艾蒂安·巴勒松(Etienne Balsan)。

第十轻骑兵团是贵族兵团,里面都是贵族子弟,巴勒松也是其中的一员。他疯狂地爱上了香奈儿,并邀请她去自己在法国北部的城堡居住。

没有悬念,热恋中的香奈儿与心爱的男人一起住进了那座城堡:豪华的宴会厅、巨大的马场、成群的仆人……香奈儿觉得她终于等到了她盼望已久的幸福生活。

但香奈儿一直没有等到巴勒松的求婚。

1909年,26岁的香奈儿

巴勒松和香奈儿

不仅如此,巴勒松根本就没有带她去见自己的父母。

虽然之前隐隐有过猜测,但香奈儿最终还是必须面对现实:巴勒松根本就没打算娶她,他只是希望把她养起来,做自己的情妇。

那香奈儿有没有反对呢?至少在一开始,她并没有反对。

这样的日子一直维持到了1909年,26岁的香奈儿终于厌倦了被“圈养”的生活,她决定要做自己的事,哪怕离开荣华富贵的生活。

做什么呢?做帽子。

3

1910年,香奈儿的帽子店,在巴黎的康鹏街(Rue Cambon)21号开张了。

香奈儿的帽子卖得还不错,原因在于她看准了时尚潮流。与其说是她看准,倒不如说她自己创造了一种时尚——简洁、耐看。

当时女士戴的帽子,都有一种浮夸的倾向:有各种花巧的饰边,各种华丽的羽毛,甚至有水果、标本鸟……怎么复杂怎么来,戴在头上不仅摇摇欲坠,对女性也是一种折磨。所以香奈儿通过非凡针线技巧缝制的帽子一问世,这种“逆时尚风”很快就在巴黎引发了一股新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香奈儿遭遇的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对她的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男人叫奥瑟·卡佩尔(Author Capel),在社交圈,他被昵称为“男孩”(Boy)。卡佩尔也是富家子弟,会打马球,会做生意,尽管他的身世和香奈儿一样扑朔迷离——有人说他是大银行家的私生子。

卡佩尔其实是巴勒松非常好的朋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香奈儿和他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巴勒松。但最终,巴勒松还是表示接受。

卡佩尔堪称香奈儿一生最重要也是最钟爱的男人,这不仅仅因为他资助香奈儿开店,为她介绍各种上流社会的名媛购买她的帽子,也不只是因为他深深地爱她,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相信她。

没错,卡佩尔是第一个真心相信香奈儿的男人——相信香奈儿的能力,相信她一定会获得成功。

在卡佩尔的鼓励和支持下,香奈儿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卖帽子了。

卡佩尔给香奈儿介绍了一个英国的裁缝,他们开始一起设计香奈儿脑海中那些代表真正时尚的衣服。

香奈儿把自己的小姨和妹妹都招了过来,开始“创造”一些新概念的服装——

“我把一件旧毛衣从前面剪开,这样就不用套在头上往里钻了。我还在剪开的地方和衣襟缝了一条装饰带,加了个领子,加了个蝴蝶结,大家就看陶醉了。”香奈儿后来这样回忆。

1891年的两位佩戴帽子的欧洲女性

戴着自己设计的帽子的香奈儿

香奈儿、巴勒松和卡佩尔在一起

那件衣服,就是后来香奈儿经典套装的雏形。

必须要提一下那个时代背景——1914年,就在香奈儿正式开出了两家时装店的同时,波及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中,法国的大量社会名流和贵族开始离开首都巴黎,跑到外省避难。而香奈儿接受了卡佩尔的建议,适时在远离战场的比亚里茨——法国和西班牙贵族的度假胜地——开出了一家新店,很快,那里的香奈儿店成了贵族妇人们最爱去的地方。

但光有好的选址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吸引人的,还是香奈儿设计的服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也深深改变了社会结构——男人们成批被送往战场,而女人们成批走出家庭。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

这和香奈儿崇尚的“简约”和“耐用”的时尚理念不谋而合。在这方面,香奈儿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以及果敢的执行力,她将当时欧洲女性的身体从紧身的蕾丝胸衣衬垫、硬领或束腰中解放了出来,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为男性的审美眼光而让自己受罪,而是应该遵从自己的意愿,释放一种舒适、自然的美。

她设计出了经典的海魂衫和休闲裤,第一个将只有工人阶级才穿的针织面料用在时装中,而最著名的,是她推出了女装长裤。

在那个女性只穿裙子的年代,香奈儿的女装长裤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但最终,时尚界选择了接受,并引以为风尚。

香奈儿的生意开始做得风生水起,她手下有了300名以上的工人,并且还清了卡佩尔借给她的启动资金。

但是,她却失去了卡佩尔。

1918年,和香奈儿一路携手走来的卡佩尔,因为希望获得父亲的欢心,最终还是与一名贵族女子结婚。这件事严重打击了香奈儿,虽然据说香奈儿在刚开店时拒绝过卡佩尔的求婚,但她的理由是“希望等事业有成时再在一起”。

而在1919年,香奈儿彻底失去了卡佩尔——他在一场车祸中遇难。

36岁的香奈儿曾一度以为自己拥有了爱情,但最终事实证明,一切依旧是一场梦。

香奈儿的服装海报

卡佩尔和香奈儿

4

卡佩尔的去世让香奈儿陷入了悲伤,却也刺激了她的创作灵感。

她开始疯狂地迷恋上黑色,由此设计出了著名的“小黑裙”——很多人说,那是为了纪念卡佩尔。

抛开感情因素,黑色的衣服在当时只有在葬礼上才会用到,但在被香奈儿设计出“小黑裙”之后,却成了女性最新的时尚。

香奈儿和她的“小黑裙”

在这一时期,香奈儿也确立了自己品牌的标志,就是那个著名的“双C”——有人说,那是为了纪念卡佩尔和她,所以用两个“C”字母开头。当然,也有人说,那只是她“Coco”的两个“C”而已。

以香奈儿的性格,她并没有陷入对卡佩尔去世的哀思中不能自拔。不久后,她就找到了新的男伴——有俄国流亡的大公迪米崔,也有英国的维斯敏斯特公爵。

感情生活总是能给香奈儿以无限的灵感。

在与迪米崔相恋时,她了解了俄国宫廷的调香方式,经过自己的实践,最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推出了后来经久不衰的NO.5香水(香奈儿的5号香水,据统计在全世界每30秒就卖掉一瓶)。

在和维斯敏斯特的交往过程中,她了解到了贵族的生活方式,从公爵的西服材料中得到启发,开发出了第一套斜纹软呢套装。

曾有一种说法,说后来与别人结婚的维斯敏斯特公爵对香奈儿一直念念不忘,在伦敦市的街头灯柱上刻上了“香奈儿”的品牌标志,同时在这个标记的旁边,刻上了一个大写的“W”,代表威斯敏斯特公爵家族,以此纪念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但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认为“双C”其实代表的是“City Council”(市议会),并不是什么品牌标识,而旁边的“W”是“Westminster”(维斯敏斯特)的意思,因为只有在Westminster City Council(维斯敏斯特市议会)才有这种路灯

此时的香奈儿依旧拥有美貌,以及渐渐成形的时尚帝国。她已经不需要依赖男性而独立生活了,反而,痴迷于她的男性开始排队。

香奈儿的事业开始走向巅峰,光雇用的员工就达到了4000人。但很快,又一次风暴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5

“二战”一爆发,香奈儿就关闭了自己的时装店。

但这样的行为并没有让她远离战争的困扰,恰恰相反,香奈儿在整个“二战”中的表现,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团。

香奈儿在法国康鹏街的公寓,内部一切构造都遵照她生前的装饰

美国著名记者哈尔·沃恩在他的著作《与敌共眠——可可·香奈儿的暗战》(Sleeping with the Enemy: Coco Chanel’s Secret War)中明确指出:“二战”期间,香奈儿扮演了纳粹间谍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香奈儿与一名小她13岁的德国男爵汉斯·京特·冯·丁克拉格走到了一起,但这位男爵绝非一个普通的“花花公子”,而是一名资深的德国间谍,他直接向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报告。

哈尔在书中指出,香奈儿有“反犹”情结,并曾在1943年受德国之托,两次飞赴西班牙的马德里,试图充当德国与英国调解的“中间人”角色,但遭到了英国人的拒绝。

不过,香奈儿的品牌方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反驳,称香奈儿当时有一大批犹太人合作伙伴和朋友,而且她和汉斯男爵的恋情早在战前就存在了。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1944年底法国被从德国纳粹的手里解放出来后,法国当局第一时间就逮捕了香奈儿。香奈儿坚决否认自己的间谍行为,只是承认和一个德国纳粹军官谈过恋爱。

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据说香奈儿的好朋友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从中求情),在“二战”结束后很多与德国人恋爱的法国女人被剃头乃至当街羞辱的背景下,香奈儿在被逮捕的几个小时后,就被保释了。

在被保释后不久,香奈儿就和汉斯一起前往瑞士,从此远避人间。

香奈儿的故事到此完结了吗?

并没有。

6

1954年,71岁的香奈儿宣布结束与汉斯的恋情,又回到了法国。

她宣布,要重新回到时尚界。

曾有一种说法,香奈儿选择复出,是因为看到朋友穿了一条裙子。

那是一位男爵夫人,那天她穿了一条非常紧身的迪奥晚宴裙——这个品牌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香奈儿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香奈儿认为,在她离开法国的时间里,当初她坚决反对的19世纪女式束身衣服似乎又回潮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再次回到时尚的战场,捍卫自己的风格和理念。

香奈儿和她自己设计的2.55手袋

当然,这只是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无论怎样,香奈儿希望回到自己创造辉煌的舞台,那才是真的。

不过,不知是不是因为“二战”间谍悬案的原因,法国人对香奈儿的回归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比如对于香奈儿拿出的新款的帽子,法国媒体的评价是“像旧的一样”。

这时候给香奈儿勇气的,是一直很欣赏她设计风格的美国市场。香奈儿的新款设计产品,在欧洲遇冷,在美国却受到一路追捧。

在这样的鼓舞下,1955年2月,香奈儿推出了又一个经典设计:香奈儿2.55手袋。时至今日,能拥有这样的一款“小香包”,依旧是无数年轻女孩的梦想。

香奈儿再一次成为时尚的传奇,不仅仅是品牌,还有品牌的创始人。

人们的目光渐渐聚焦到香奈儿的身上:美丽、倔强、多情、冷酷、天才、磨难、高贵、工作狂……

香奈儿会定期销毁自己的一些照片,解雇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刻意隐藏自己过去的一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香奈儿让自己的身世渐渐蒙上一层迷雾,只给世人留下一句话:“我的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My life didn’t please me, so I created my life.)

1971年1月10日,香奈儿告别了她创造的生活,留下了一个如今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时尚帝国,在丽兹饭店的豪华套房内安然逝世。

88岁,终身未嫁。

馒头说

有人曾说,香奈儿的人生结局并不完美。

为什么呢?因为她终身未嫁,孤独终老。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衡量女性成为“人生赢家”的标准,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嫁个好男人,生个好孩子,或者,生了两个孩子,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人生赢家”了——如果不是那样,评价她的语气总是带着惋惜。

这是什么标准?这是以男人眼光制定的标准吧!

于是想说两句大老爷们可能不太爱听的话,得罪勿怪: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注定会随之一步步提高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性会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不会深陷在男性的思维框架里,被指挥,被评判。

那么,女性怎样才能独立呢?

答案有很多,很多人肯定会说:首先思想上要独立。没有问题,思想独立是独立的先决条件,但我觉得,其实有一种很重要的独立,长期以来有被忽视的嫌疑——或者说,很多女性可能不愿意说出口。

那就是经济独立。

香奈儿之所以被后人看作女性解放和独立的一个象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一直是经济独立的。事实上,香奈儿甚至认为,一个女性要在思想或精神上独立,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

这个话题说起来太长,今天不展开,我决定用我老婆前几天发的一条推送里的一段话,先做个收尾——虽然我是男的,且是她的老公,但……我还算是同意的吧。

她的话是送给女生的:

“有了钱才有底气,有更多的选择,

25岁被老板性骚扰一巴掌扇过去,

30岁看到喜欢的包包买起来不犹豫,

35岁不会因为养不起孩子才离不开渣男,

40岁看法令纹不顺眼就去做医美,

45岁让父母晚年有最好的照顾,

50岁提前退休去跳广场舞。”

“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并不是一个羞于启齿的目标,相反,对于女性而言非常重要。

不是人人都能或者想成为香奈儿,但至少,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