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退避三舍

这边拿下了曹国,那一边宋国已经十分危急,宋国特使门尹般前来告急,说是楚军攻势凶猛,睢阳危在旦夕,请晋军火速增援。

宋国危急,救还是不救?怎么救?

“如果不救宋国,听任宋国被攻破,那我们此前的一切都是白做;如果救,我又担心秦国和齐国不肯和我们一同对抗楚国。各位,有什么好办法?”晋文公有些发愁,他甚至考虑是不是跟楚国人讲和。

赵衰没有说话,打仗的事情,他并不是太内行。

“主公,据我所知,宋国人的防守十分牢固,虽然看似危急,其实再顶一个月也没有问题。至于秦国和齐国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了。这样,让宋国人直接去找秦国和齐国,请他们劝说楚国退军。与此同时,我们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一部分,激怒楚国人。那么,楚国人一定会拒绝秦国和齐国的调解,得罪他们。那时候,我们三国就可以紧密联合了。”元帅先轸把整套方案说了出来。

“舅舅,你看呢?”晋文公又问狐偃。

“哈哈,先元帅已经比我高明了,听元帅的吧。”狐偃笑道。对于先轸,他一直看好,如今先轸的表现比他预料的还好!

【成得臣】

一切都在晋国人的掌握之中。

宋国人向秦国和齐国送去了礼物,请他们调解与楚国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们的调解受到了楚成王的断然拒绝。

大家都是大国,开个口也不容易,既然不给面子,就干一场。

于是,秦齐两国主动向晋国表示,大家一起干楚国佬。

战争的乌云正一步步逼近。

很快,楚成王得知晋齐秦成为紧密型合作关系之后,他发觉自己上当了。进而,楚成王感到自从晋军出动之后,似乎每一步都被晋国人掌握主动,楚军在战略上完全被动,被晋国人牵着鼻子走。

“这仗已经没法打了。”楚成王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个结论得到蒍吕臣的支持之后,楚成王果断作出决定:全线撤军。

楚成王派人分赴谷地和睢阳,命令戍守谷地的申叔时撤军,自然,公子雍和易牙也跟随撤回。命令成得臣撤军,命令见于《左传》:“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艰难险阻,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以年,而除其害。天子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者志,晋之谓矣。”

什么意思?大意是说晋文公德才兼备,还有上天的帮助,别跟他对抗。

注意,“艰难险阻”和“知难而退”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

申叔时得到命令,当天撤军,他早就想走了。

成得臣呢?

“撤军?无条件撤军?这不等于把曹卫白白送给了晋国人?这不成了楚国历史上最丢人的一次出征?”成得臣这火就大了,他骂了出来。可是,他不敢骂楚成王,他只好骂楚成王身边的人,基本上,他骂的就是蒍吕臣了。“这一定是奸佞之人嫉妒我,不愿意看到我立功,该杀的小人,我一定要灭了晋军,给他看看什么叫马王爷三只眼。”

于是,成得臣拒不撤军,他派伯棼(音焚)向楚成王请战。

伯棼,姓斗名椒字子越,因此又叫斗椒或者斗越椒,他是斗伯比的孙子,子文的侄子。为什么这里要介绍他,因为后面有他的故事,“狼子野心”这个成语与他有关。

伯棼是这样代表成得臣请战的:“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谗佞之口。”(《左传》)意思是打败晋国人是次要的,关键要给谗佞小人看看。

楚成王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左传》的话叫做“王怒”。

楚成王实在是不愿意跟晋国直接对抗,可是,成得臣拥兵自重,不肯撤军,楚成王也不愿意搞得太僵。

“好,既然你不见棺材不落泪,那你就打。”楚成王一咬牙一踩脚,批准了成得臣的请战。

按理说,面对第一强劲的对手,应该全军出动,可是,楚成王不肯把自己的部队全部给成得臣。给了多少?《左传》记载:“惟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西广,楚军的右军;东宫,太子的部队;若敖之六卒,成得臣的族兵。基本上可以这样判断,西广部队和若敖部队一直跟随成得臣攻打睢阳,现在楚成王把东宫的部队给了成得臣。也就是说,现在成得臣用来对抗晋国的部队,实际上只占楚军的一半强。

成得臣用若敖六卒的一百八十乘战车为中军,子西斗宜申率领西广部队为左军,子上斗勃率领东宫、陈国和蔡国军队为右军。

现在,箭在弦上,不打也不行了。

【将计就计】

楚国人的前敌会议在睢阳城外召开,参加者为子玉成得臣、子西斗宜申、子上斗勃和伯棼斗越椒。

“各位,大王显然不相信我们能够战胜晋国人,你们有什么想法?”成得臣征询意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

“令尹,恕我直言,其实,这一仗不一定非要打。”斗勃说话了。成得臣瞪了他一眼,有些不高兴地问:“事到如今了,请战也请了,增兵也增了,怎么能说不打了?”

斗勃笑了笑,他知道成得臣是个战争狂人,有仗不打那不是他的性格。可是,斗勃知道,晋国人可不是宋国人,也不是齐国人,晋国人很难对付。

“其实,令尹之所以要与晋国人交战,是因为不愿意无条件撤军而已。如果我们向晋国人提出条件,让他们恢复卫国和曹国,我们解围宋国,双方同时撤军。这样不就又挽回了面子又得到了实惠?不用打仗,您也立了一件大功啊。”斗勃接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成得臣一听,这主意不错啊。

“好主意,可是,万一晋国人不干呢?”成得臣有疑虑。

“如果他们不干,那宋国人、卫国人和曹国人都会怨恨他们,他们自己的士兵也会不满,那时再打,我们就可以占据优势了。”

“子上,你太有才了,先轸也不过如此。”成得臣大喜。你晋国人玩心眼,我楚国人也会。

于是,成得臣派大夫宛春前往晋军大营,提出“以曹卫换宋国”的和平方案,同时向楚成王汇报。

宛春来到晋营,见人打招呼,因为跟晋国那帮人在楚国的时候混得很熟。

“哎哟,老狐,身体倍儿棒啊。”

“哎哟,胥臣,胖了,长胖了。”

“哎哟,老魏,别拍我,我怕你。”

一路“哎哟”,宛春来到了中军帐,元帅先轸正在办公。在楚国的时候,宛春就叫先轸为“小先”,如今先轸当了元帅,不怒自威,宛春也不敢嘻嘻哈哈了。

“先元帅,我家元帅有个建议派我来与贵国协商。”宛春看了座,把斗勃的和平方案说了一遍。

斗勃的方案说出来,晋军帅佐们发出“切”的声音,虽然没说话,眼神里分明流露出的意思是:“楚国人什么时候也学会忽悠人了?”

狐偃笑了,直接拍拍宛春的肩膀:“春哥,你这不行啊,你们用一个国家换我们两个国家,不公道啊。”

“这,这个,曹国和卫国加起来也没有宋国大啊,哈哈哈哈,和平万岁啊。”宛春打个哈哈,算是回答。

大伙儿还要说话,元帅先轸摆摆手。

“想当年,我们欠楚国的人情,这次,吃亏点就吃亏点吧。这样,宛春大夫是我们的朋友,留在这里叙叙旧,让我们也尽尽东道主的意思,过几天再走。楚国的方案我们全盘接受,宛春大夫先派副使回去通报子玉将军。啊,就这样了,来人,带宛春大夫去迎宾馆休息用餐。”先轸一通号令,答应了楚国人的全部条件,而且不给大家商量的余地。

宛春高高兴兴走了,他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扣留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

宛春出去之后,大家就开始议论了,都说吃亏了,先轸不该这么草率答应他们。

“先元帅,是不是草率了一点?”晋文公问,他也有疑惑。

“舅舅,你说呢?”先轸问狐偃。

“哈哈,还是你说。”狐偃不肯说。

“既然这样,我就说了。”先轸沉吟一下,慢慢说道:“楚国人的和平方案等于是救了三个国家,如果我们拒绝,就等于害了三个国家,道义上我们已经输了,三个国家的人民都会怨恨我们。如今,我们答应了他们,但是,并不等于就被他们忽悠了。要跟我们玩忽悠,他们还嫩点。按照和平协议,我们恢复卫国和曹国国君的位置,但是,我们可以命令曹卫两国国君发出绝交信给楚国,这样,恢复了三个国家,但是都成了我们的,楚国人一定恼火。我们再扣留宛春,楚国人就更受不了,他们就一定要来攻击我们。那时候,我们利用他们的急火攻心,必然能够击败他们。”

先轸说完,看看狐偃:“舅舅,我说得对吗?”

“哈哈,看来,我可以退休了。”狐偃笑道。

成得臣得到了宛春副使的回报,说是晋国人全盘接受了和平协议,恢复卫国和曹国国君的地位。不过,宛春被晋国人留下叙旧了。

成得臣高兴啊,这个功劳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比楚成王无条件撤军那不是合算了上百倍?他立即派斗勃前往申,向楚成王汇报这一巨大成就。

“真的?”楚成王当场表示质疑。

三天之后,斗勃回来了,随身带着两份国书。

“大王让我给你的。”斗勃把那两份国书给了成得臣,斗勃自己也没有看过。

成得臣接过那两份国书,拆开来看,看完之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令尹,国书上说什么?”斗勃觉得有点不对劲,忙问。

成得臣没有说话,把那两份国书递给了斗勃。斗勃一看,也是脸色大变。

原来,那两份国书来自卫国和曹国,两国国君在国书里表示:跟着楚国混,越混越没劲,从此之后,一刀两断。

得,辛辛苦苦保全了这两个国家,可是人家成了晋国人的跟班了。

“奶奶的,晋国人,老子忽悠不过你们,咱们真刀真枪战场上见。”成得臣被彻底激怒了。

第二天,围攻睢阳的楚军拔寨而起,北上曹国挑战晋国。

【退避三舍】

三月二十九日,楚军抵达曹国,晋楚两军在历史上首次对垒。

第二次南北战争,如果算上当年齐桓公伐楚,这是第二次南北战争;如果以战争的实际发生为标准,这就是第一次南北战争。

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军怎样?

晋军撤了。

晋国人害怕了?晋国人又出诡计了?

都不是,晋国人出成语了。

前敌军事会议。

“各位,晋楚大战在所难免,有何建议?”元帅先轸发话。

别人没有说话,这一次狐偃抢着说话了。

“先别说怎样战斗,退九十里再说。”狐偃的话一出来,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为什么要撤退?“各位,当初主公在楚国的时候,曾经答应楚王,两国若开战,晋军退避三舍。国君的话,要讲信用。”

大家不以为然,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还管那些干啥?

“对面又不是楚王,何必要退呢?况且,楚军远程来袭,已经很疲惫,我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击败他们。”中军佐郤溱说道。基本上,他代表了大家的意见。

“打仗,关键在于理的曲直,有理的一方士气高昂,无理的一方士气低落。当年受了楚国的恩惠,我们应该退避三舍报答他们。如果他们也退,我们并没有损失;如果他们追上来,那就是他们无理了。何况,楚军一向精悍,如今算不上疲惫,再拖他们九十里,我们更有把握。”狐偃坚持道。

先轸有点拿不定主意了,看看大家,再看看晋文公。看到晋文公的眼神的时候,先轸下了决心,他一拍桌子,下令:“撤,后撤九十里。”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

成得臣似乎永远搞不懂晋国人想干什么,他觉得那是一帮火星人。

三月三十日,成得臣派斗勃去下战书,不多久斗勃回来了,告诉他:“令尹,晋国人不见了。”

“什么?”成得臣听了一愣,晋国人逃跑了?

到晚上,哨探来报,说是晋国人一口气退了九十里,一直从曹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今河南省范县西南)。

“他们为什么要退?”成得臣问。

“说是当初在楚国的时候,晋侯答应了大王要退避三舍。”

成得臣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自己从来没有把晋文公当初的话当回事。

“嗯,他们怕了,为逃跑找个借口而已。我说过,晋国人只会忽悠。”成得臣打死也不会相信,晋国人这个时候竟然会守信用。

“我看,既然他们退了,咱们也不要追了。大家撤军,也不伤和气。”斗勃的意思,楚军到此为止算了。

“追。”成得臣没有理会斗勃,他现在的信心更足了。

成得臣不知道,晋国人忽悠你的目的就是要打你。

【布阵】

四月一日,楚军追到了城濮,背靠丘陵下寨。

晋军先一天赶到,并没有丝毫懈怠,一切按照大战前的准备进行。

中军帐里,晋文公还有些不放心,于是大家开导他。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和楚王摔跤,结果他把我压在身下,还咬我的头,是不是个坏兆头啊?”晋文公说。他真是越到大战临近了,越觉得心里没底。

“好兆头啊。”狐偃立即就说话了,他知道越是到了关键时刻,就越是必须把任何可能引发悲观情绪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阶段,所以他根本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主公仰面朝天,证明得到了天的照顾。而楚王面朝下,正是跪地认罪啊。就凭这个,我们一定能战胜楚国人。”

正说着,斗勃来了,来干什么?下战书。

古人下战书是很客气的一件事情,似乎这是文化人的事情。来看看斗勃是怎样转达成得臣的话,感受一下。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左传》)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请求与晋君您的战士游戏,请您站在车上观赏,得臣我也陪着您看。

多客气啊,好像不是打仗而是奥运会体操比赛。

楚国人很客气,晋国人同样客气,晋文公派与斗勃同等级别的下军帅栾枝前往楚军大营回复战书,栾枝代表晋文公的话也很客气,再感受一下。

“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左传》)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楚王的恩惠我不敢忘怀,所以一直不敢挑战贵军。我们退避三舍,就是希望能够避免作战。既然你们不肯放过我们,我只好麻烦您通知你们的兄弟,准备好战车,为你们的国君而战吧。明天早上,不见不散。

真是客气。

古人打仗,有的时候是很优雅的。

四月二日凌晨。

晋、楚两军分别布阵。

晋军总兵力七百乘战车,其中包括齐军和秦军的战车。

楚军尽管不是全部兵力,但是加上陈、蔡两国军队,战车数量同样在七百乘上下。

楚军中军由成得臣指挥,兵力为若敖的一百八十乘战车,这是楚军最精锐的部队,尽管战车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惊人。

楚国左军为原右军,子西斗宜申统领;楚军右军为东宫军,外加陈国和蔡国军队,由子上斗勃统领。阵势列好,楚国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们似乎没有往日必胜的信心,对于对面的敌人,他们捉摸不透。

事实上,先轸的指挥才能远远高于成得臣。

中军,先轸坐镇。前部,三层弓箭手;其后,执戟战士;后部,公族精锐,一百乘战车。

左路,下军佐胥臣虚张下军帅栾枝军旗,率一半下军对阵楚军右军。

右路,狐毛、狐偃各率一半兵力,高坡上列阵,迎战楚军左军。栾枝率一半下军,埋伏于高坡之下三里之外的一片树林后面。

秦国、齐国军队在晋军之后,听候调遣。

布阵完毕。

“今日必无晋矣。”大战开始之前,成得臣说了一句很无厘头的话,意思是今天一定要消灭晋国军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大概是成得臣的信条,可惜的是,他这次面对的不是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