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

子路的死,对孔子的打击甚至超过了颜回的死。

如果说颜回就像孔子的儿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战友,是互相关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孔子与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孔子对子路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几十年来,子路就守卫在孔子的身边,为孔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亲自或者派人来探望孔子。

就在一年前,孔子生病了,子路知道之后专门来看望老师。

“老师,让我为你祈祷吧。”那一次,子路这样说。

“有用吗?”孔子问。

“有用啊,《诔》文上说:为你祈祷神明。”子路说,他是认真的。

“哈哈,我早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说。他并不相信祈祷有用,只是觉得子路很天真,所以开起了玩笑。

按《论语》。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如今,想起了子路的天真和鲁莽,想起了子路的真诚和热情,孔子潸然泪下。

孔子陷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伤心,在痛哭之后,他感到孤独,感到空虚,感到害怕。

“你,怎么还不来啊?”孔子眺望着远方,子路死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安抚他的心了。

这个人是谁?

【孔子逝世】

风尘仆仆,子贡来了。

得知子路死的消息的时候,子贡正在齐国做生意。

“回来再谈。”子贡没有一秒钟的犹豫,他知道他该去哪里,他知道老师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

日夜兼程,子贡赶到了孔家。他的头发已经粘连到了一起,眼睛也因为熬夜赶路而布满了血丝。

大致是感应到了子贡的到来,孔子拄着拐杖来到了大门口。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重病在身,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了。

“老师。”子贡远远地跳下车,叫了起来。

“赐啊,你怎么来这么晚啊?”孔子摇着头大声问。他时刻盼望着子贡的到来,到了这个时候,他最亲的人就是子贡了。

“老师,您怎么了?您怎么衰弱成这样?”子贡跑上前,要来搀扶孔子。

孔子推开了子贡的手,他不需要别人的搀扶。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唱了起来,十分悲摧。唱完,老泪长流。

子贡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他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像这样悲伤,这样颓丧和绝望,即便当年在宋国和陈蔡遇到那样的危险,老师也从来没有惊慌过。而今天老师变成这样,看来,上天真的要夺走老师了。

子贡搀扶着孔子坐了下来,然后自己跪坐在老师的面前。

“赐啊,天下无道,无法改变了,我这把老骨头看来也蹦跶不了几天了。夏朝人出殡,殡在东阶;周朝人出殡,殡在西阶;商朝人出殡,殡在两柱之间。我昨天做梦,梦见我殡在两柱之间了,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商朝的规矩啊。赐啊,我的后事就拜托你了。”孔子把后事交代给了子贡,算是了结了最后一桩心事。

对于这个世界,孔子已经不再有任何留连了。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三岁。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孔仲尼逝世了,他的逝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是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孔老夫子永垂不朽。

在孔子的葬礼上,鲁国国家领导人鲁哀公、季孙、孟孙、叔孙都亲自参加,鲁哀公并致悼词。悼词是这样的:“旻天不吊,不愁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见《左传》)

悼词大意是这样的:老天没有保佑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长留人间,以使他保护我做好国君,丢下我一个人孤单无依,内心失落。呜呼哀哉,孔大爷啊孔大爷,我再也没有为政的法度了。

【有若】

葬礼等一应后事都是子贡和冉有牵头进行。葬礼之后,孔子被安葬在曲阜城北的泗上,占地一顷。至于为什么没有安葬在祖墓,不详。或许,是国家领导人特批的一块风水宝地。

子贡带头,在孔子冢旁边搭建房屋,住下来为孔子守墓服丧。除了已经毕业的学生之外,其余的学生也都搬了过去,这就是《史记》上所说的“弟子皆服三年”。三年之后,弟子们搬离这里,不过有弟子就在附近安家,再加上其他一些鲁国人在此安家,此处俨然成为一个居民小区,被命名为“孔里”。后来,这里建了孔子庙。到现在,就是孔庙或者孔府了。

《史记》记载,子贡服丧六年才离去。以子贡的性格,服丧六年是可能的,但是绝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而只是暂时定居这里,有需要的时候出门做生意。此外,老师病故,孔子的学校需要有人来撑持,子贡留在这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子夏、曾参等人管理学校,等到六年后一切走上正轨,子贡才离开。

离开后的子贡去了齐国定居,之后一直做生意,生意做得非常大。

《史记》中有“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说法,近乎传奇,于《左传》中无根据,因此本书不采用。

孔子去世,一时群龙无首,好在有子贡坐镇,渐渐恢复了秩序。

学校暂时由子贡担任校长,子夏辞去了莒父宰,回到学校与子张、曾参等人主要负责教学。此外,冉雍、子游等人时常回来关照。因此,学校依然红火。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有若,有若在师兄弟们中学习成绩一般,这时候担任助教。学生们都很思念孔子那种讲课的气派,总觉得应该找一个人来假冒老师,好让大家感觉老师还活着。恰好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大家一商量,说是干脆让有若冒充孔子,整天坐在孔子的位置上,给大家一个安慰。

子贡一听,觉得这也是个好主意。于是,有若每天吃晚饭之后就坐在孔子当年的座位上,学着孔子的作派,接受弟子们的顶礼和瞻仰。

渐渐地,弟子们觉得有若的气质不够,学问也不够,所以不太应该继续扮演孔子了。

有一天,学生们准备了两个刁钻的问题来问有若。

“老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教。”一群弟子说。

“说吧。”有若扮着孔子的声音和腔调。

“说是有一天孔子出门,让弟子带着雨具,结果路上真的下雨了;还有一次,孔子预测到了商瞿有五个儿子。请问老师,孔子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刁钻的问题,太刁钻的问题。

“这个,这个……”有若哪里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时张口结舌。

“切。”大家一起起哄了,然后异口同声说道:“下去吧,这个位置不是你能坐的。”

就这样,有若又被赶了下来。

尽管扮演孔子的时间不长,有若还是因此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被称为有子,并且在《论语》中留名。

以下,就是有若在扮演孔子的时候发表的言论,因为被认为比较有水平而被收录进了《论语》。

按《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按《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卩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按《论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和为贵,这就是有子先生贡献给大家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孔子的弟子们把有若当作孔子,鲁哀公看见有若也感觉亲切,有时也请有若去去做客。

有一年收成不好,鲁哀公非常担心。

“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用了,怎么办啊?”鲁哀公发愁,自己家那点自留地确实不够用了。

“减税啊,收百分之十的税。”有若回答。

“百分之十?现在百分之二十还不够呢。”

“百姓富足了,国君难道还不富足吗?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富有呢?”有若说。这段话,还真是很像孔子的话。

按《论语》。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反子夏联盟】

子贡走后,学校表面上秩序井然,实际上暗流涌动。没有了子贡的坐镇,人事矛盾慢慢凸现出来。

这个时候,学校形成多个巨头共存的局面,子夏、子张、子游、曾参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各有各的优势,基本上分庭抗礼。总的来说,子张和子游关系比较好,曾参和子思关系比较好,子夏则比较孤立。

子夏这个人,一向恃才傲物,与子张子游的关系向来都是明和暗不和。三人属于同一辈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暗中较劲。孔子在的时候,偶尔争论一下,还不敢互相讥笑。孔子去世之后,三人的对抗公开化,但是有子贡在,也不敢太过分。

如今子贡离去,于是三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子游子张原本就对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子夏心存不满,如今看子夏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更是极不舒服。

一次,子夏的学生遇上了子张。

“喂,今天子夏给你们讲什么了?”子张问。

“讲交友。”

“子夏怎么讲的?”子张又问。

“老师说:能交往的就交往,不能交往的就别搭理他。”

“哦。”子张一听,这真是子夏的性格,子夏现在就不跟自己交往。所以,这话倒好像是针对自己的。“我记得当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啊,君子尊敬贤人,包容众人。称赞善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好人,与谁不能相容呢?如果我是坏人,别人首先不搭理我了,我哪里能够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话里带话,意思就是子夏不是个什么好人。

按《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还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后说子夏的坏话。

“子夏的学生嘛,洒水扫地陪客迎送等等还马马虎虎,不过这些都是些学问的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都没有学到,今后他们怎么办呢?”子游这样贬低子夏。

话很快就传到了子夏那里,子夏非常不满。

“嘿嘿,言游有什么资格对我的学生指手画脚?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如同草木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别乱说。从头到尾都能做得恰当的,就只有圣人了。”

按《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不过,在这个反子夏联盟中,其实内部也互相不服。

“子张是我的好朋友,很难能可贵啊,不过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这么评价子张,先褒后贬。

按《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张看上去仪表堂堂,不过跟他一起很难做到仁德。”曾参也这么说。

按《论语》。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夏的为人,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再加上才华四溢,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倒也并不意外。

譬如,子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点过错也无所谓。”

显然,子夏是个提倡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话,子游子张等人是绝对不会说的。

按《论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譬如子夏又说:“学好了知识就该去当官,当官当好了就该去学习。”

按《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他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为此,孔子在生前就断言:“我死之后,子夏会越来越长进,子贡的学问则会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子夏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伟大的孔子】

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是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关于教育和学习,孔子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让子孙后代们受益匪浅。譬如以下来自《论语》中的话,我们耳熟能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原来如此。”子贡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他非常爰好音乐并且投师学习。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没有记载,因此不能将他归类进音乐家,他只能算是音乐发烧友。

根据记载,孔子曾经向苌弘问乐,不过可信度并不高。之后,孔子在卫国曾经向师襄子学琴,进步较大。

回到鲁国,孔子又向鲁国太师乐学习音乐,达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两条记载。

按《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徽如也,绎如也。以成。”

按《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似乎偏于内向,善于观察学习,却不善于言谈;讲课条理分明,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却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孔子是一个好老师,却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客,总是不能说服各国的君主重用自己。

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时又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平时在乡里,孔子看上去不太能说,到了朝廷面对三桓和鲁哀公的时候,说话也很小心谨慎,只有在面对学生、朋友以及与自己级别相近的官员的时候,谈起周礼和学问,才会滔滔不绝。

按《论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宣扬周礼,自己处处以周礼来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各种礼仪随处遵守,即便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譬如睡觉的姿势。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不会觉得孔子所讲的周礼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或者都是骗人的东西,尽管学生们实际上很难做到。而孔子的这份执著和毅力,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景仰。

《论语·乡党第十》就都是在讲孔子的性格以及怎样以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以君子自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孔子是个好面子的人,很少会谈到利(据《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仁者爱人”,孔子这样教导弟子们,因此孔子也这样去做。

一次,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回来之后,只问“有人受伤没有?”根本没有问马。

如果有朋友死了却葬不起,孔子就在自己家里给朋友出殡。

所以孔子很受尊重和敬爱。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都是孔子发明的,见于《论语》。

对于学生们来说,老师让人敬重,但是大家并不惧怕老师。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但是严格,高大但是不凶狠,有礼貌而且不会喋喋不休。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一个慈祥的长者。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坚定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有些傲气的人。(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孔子,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让人肃然起敬的人。

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