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有关这个专题的资料堆积如山,这也会成为很棘手的问题。《明史》中列举了明代学者所著史类著作1525部,另外集类还有1398部。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都要超过一卷。很明显,即使最勤奋的历史学家也仅仅能够阅读可以利用的著作中很少的一部分。

这里所用的最基本的资料已经列举于书名略语和地方志中。编年体系以《明实录》为依据。这本现代校印的著作包括133册。十三个皇帝的编年史并不是以同一风格写成的。从研究财政史学者的角度来看,后期皇帝的实录要比前期皇帝的实录编写的更好一些。《实录》并不注意所有事情的财政意义,其主要目的是为道德政府提供历史经验。国家的档案很少完整地引述,一篇重要的上疏有时会被缩略为一条描述性句子。这种记述,脱离了上下文,很容易造成误解。因此,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对原始材料进行查对,与其他记载相对照,找出一致性。

包括《大明会典》和《明史》都是部分地根据《实录》编纂而成。《大明会典》中的许多重要的记载来源于1582年编纂的《万历会计录》。尽管《明史》之《食货志》引述了许多早期的著作,但它从未说明哪一段话是直接引述的。一般来说,都是进行了删节,许多细节问题被略去了。和田清对《食货志》的注释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混乱,应该说,《明史食货志译注》在细节和注释参照方面要比《食货志》本身更为丰富。

《皇明经世文编》共30册,收集了425位明人作品,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政府官员,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16世纪,他们的奏疏和信件都是全文引述。

《天下郡国利病书》取材于地方志书及其他各类著作辑录而成。其中摘录原文短则1段,长则达10页,反映了16、17世纪的社会情况。虽然这部著作的内容与体例芜杂零乱,但其选录的内容令人称颂。

明代的地方志书篇幅与内容有很大差异。经济发达的县编写志书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内容也很丰富。凡涉及地方形势、风俗以及与地方政府有关的资料,都会包括在内。经济不发达地区编写的地方志则很简单,其中只记录了一些重要的财政数字,没有相关注释,实际上是没有研究意义的。

现在还无法列出完整、全面的明代财政史研究的参考书目。绝大多数的明代学者并不将财政管理作为一个专题来看待,而是与其他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这些问题虽然称之为“经济”,其实都是“管理”。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资料过度分散,因此现在这个参考书目,从理论上来讲是扩大了范围。然而,为了节约篇幅,所选书目仅限于原文和注释中直接征引的作品。所列的参考书都尽可能给出了现代重印的版本。

应该提醒读者的是好几种可以利用的明代历史资料书目索引。傅吾康(Wolfgang Franke)的《明史资料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纽约,1969)是非常有用的著作,它包括了800个条目,作者同时进行了评价,并有互见式注释。山根幸夫编辑的《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所列的参考书目包括5128种中文和日文论著,它同时也编列了680种当代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的中文和日文文献、论著目录,该文收入《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一书中。Francis D.M.Dow也有《明代江苏和浙江地方志研究》(A Study of Chiang-su and Che-chiang Gazetteers of the Ming Dynasty)(堪培拉,澳大利亚,1969)一书。《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1965)也列出了593种明代和清初的著作。

地方志

安化县志,1543年。

漳州府志,1573年。

长沙府志,1747年。

常熟县志,1534年。

金华府志,1578年。

中牟县志,1626年。

汾州府志,1606年。

杭州府志,1579年。

河南通志,1678年。

香河县志,1620年。

淮安府志,1573年、1627年。

怀柔县志,1625年。

怀远县志,1605年。

徽州府志,1566年。

沂州志,1608年。

固安县志,1633年。

姑苏志,1506年。

开化县志,1585年。

昆山县志,1576年。

会稽志,1572年抄本。

临清直隶州志,1782年。

临汾县志,1591年。

潞城县志,1625年。

南畿志,1540年,内阁文库影印本。

宁德县志,1591年。

彭泽县志,1582年。

上海县志,1590年。

顺德县志,1585年。

顺天府志,1885年。

遂安县志,1612年。

松江府志,1818年。

四川总志,1580年。

邓州志,1644年。

东昌府志,1600年。

汶上县志,1609年。

吴县志,1643年。

吴江县志,1561年。

岳州府志,1570年。

永州府志,1571年。

注:以上只列出了本书所引用的地方志。其出版的日期一般是以最后的序言为准。

其他的明代和清初的资料

张居正:《张江陵书牍》,群学书社,上海,1917年。

张 燮:《东西洋考》,丛书集成本。

张学颜编辑:《万历会计录》,芝加哥大学缩微胶卷,根据序言可知出版于1582年。

张 雨:《边政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1936年。

《长芦盐法志》,1726年出版。

赵 翼:《廿二史札记》,丛书集成本。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学生书局影印,1965年。

郑 晓:《郑端简公今言类篇》,丛书集成本。

程开祜:《筹辽硕画》,1620年。

戚继光:《练兵实纪》,商务印书馆,1937年。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浙江绍兴,1937年。

蒋平阶:《毕少保公传》,清初本。

焦 竑:《国朝献徵录》,学生书局影印,1965年。

《清圣祖实录》,满洲国务院本,1937年。

《清世祖实录》,满洲国务院本,1937年。

邱 浚:《大学衍义补》,普林斯顿大学善本。

周之龙:《漕河一覕》,1609年。国会图书馆1609年初版的缩微胶卷。

周玄暐:《泾林续纪》,涵芬楼秘笈本。

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

朱廷立:《盐政志》,1529年版。

《崇祯存实疏抄》,北平影印,1934年。

冯 琦:《冯宗伯集》,1607版。

海 瑞:《海瑞集》,北京,1962年。

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丛书集成本。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丛书集成本。

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玄览堂丛书本。

河东盐法志,1727年版。

席书、朱家相:《漕船志》,玄览堂丛书本。

项梦原:《冬官纪事》,丛书集成本。

薛尚质:《常熟水论》,丛书集成本。

徐贞明:《潞水客谈》,丛书集成本。

《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黄 训:《皇明名臣经济录》,1551年版。

《皇明祖训》,收于《明朝开国文献》,台北学生书局影印,1966年。

《徽州赋役全书》,国会图书馆1620年版缩微胶卷。

伊龄阿:《淮关统志》,1778年版。

《江西赋役全书》。国会图书馆1610年版缩微胶卷。

葛守礼:《葛端肃公集》,1802年版。

《古今图书集成》,1934年版。

顾 清:《傍秋亭杂记》,涵芬楼秘笈本。

顾炎武:《亭林文集》、《余集》,四部丛刊本。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三民书局,1956年。

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四部丛刊本;《三吴水利录》,丛书集成本。《归有光全集》,自力出版社重印,台北,1959年。

李昭祥:《龙江船厂志》,玄览堂丛书本。

李化龙:《平播全书》,丛书集成本。

《两浙盐法志》,1801年版。

《两淮盐法志》,1748年版。

《两广盐法志》,1835年版。

刘若愚:《酌中志》,丛书集成本。

刘宗周:《刘子全书》,乾坤正气集本。

陆 容:《菽园杂记》,丛书集成本。

鹿善继:《认真草》,丛书集成本。

龙文彬:《明会要》,台北,1956年。

《明臣奏议》,丛书集成本。

倪会鼎:《倪文正公年谱》,粤雅堂丛书本。

倪元璐:《倪文贞公全集》,1772年版。

毕自严:《留计疏草》,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

《山东盐法志》,1725年版。

沈 榜:《宛署杂记》,北京,1961年。

沈德符:《野获篇》、《补遗》,1870年版。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龙门书局晚清版影印,1965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1966年。根据原序,日期当为1637年。

《大诰》、《续编》、《三篇》、《武臣》,均收于《明朝开国文献》。

《大明官制》,收于《明朝开国文献》。

唐顺之:《荆川文集》,四部丛刊本。

杜 琳:《淮安三关统志》,1686年版。

王 鏊:《震泽长语》,1748年版。

王 琼:《户部奏议》,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

王一鸮:《总督四镇奏议》,玄览堂丛书本。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国书馆影印,1936年。

汪应蛟:《汪清简公奏疏》,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

魏 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1936年。

杨时乔:《皇明马政记》,玄览堂丛书本。

叶梦珠:《阅世篇》,收于“明清史料汇编”,台北,1969年。

叶 盛:《水东日记》,1680年版影印,台北,1965年。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华文史丛书本。

余继登:《典故纪闻》,丛书集成本。

当代中文和日文资料

安野省三:《明末清初扬子江中流域大土地所有に關する一考察》,《东洋学报》44:3(1961)。

张其昀等著:《清史》(台北,1961年)。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增订本(台北,1965年)。

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武汉,1958年)。

陈文石:《明洪武嘉靖间的海禁政策》(台北,1966年)。

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历史研究》第10期(1957年)。

朱 契:《中国信用货币发展史》(重庆,1943年)。 《中国运河资料选集》(北京,1962年)。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武汉,1957年)。

全汉升:《明代北边米粮价格的变动》,《新亚学报》9:2(197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的收获》(北京,1962年)。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1961年)。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1963年)。

藤井宏:《明代盐商の一考察》,《史学杂志》54:4-6(1943年)。 《明代田土统计に關する一考察》,《东洋学报》30:3(1943年),30:4(1944年),31:1(1947年)。

堀井一雄:《金花银の展开》,《东洋史研究》5:2(1939年)。

星斌夫:《明代漕运の研究》(东京,1963年)。

侯仁之:《明代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燕京学报》23期(1938年),又收于包遵彭编辑的《明代经济》(台北,1968年)。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1935年)。

容肇祖:《李贽年谱》(北京,1957年)。

片冈芝子:《华北の土地所有と一条鞭法》,《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1962年)。

片山诚一郎:《月港廿四将の反乱》,载于《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小山正明:《明末清初の大土地所有(1)(2)——特に江南デルタ地带を中心として》,《史学杂志》66:12(1957年)、67:1(1958年)。

栗林宣夫:《一条鞭法の形成について》,载于《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1957年)。

黎光明:《嘉靖御倭江浙主客军考》(北平,1933年)。

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汉,1957年)。 《明清史论丛》(武汉,1957)。

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6:2(1939年)。 《明代粮长制度》(上海,1957年)。 《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3:1(1935年)。 《一条鞭法》,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4:1(1936年)。 《明代两税税目》,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3:1(1935年)。 《明代十段锦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7:1(1944年)。 《明代的民兵》,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5:2(1937年)。

牧田谛亮:《策彦入明记の研究》(上、下)(京都,1955年)。

孟 森:《明代史》(台北,1957年)。

宫崎市定:《明清时代の苏州と轻工业の发达》,《东方学》2(1951年)。

西定生:《明代に於ける木棉の普及について》,《史学杂志》57:4—6(1948年)。 《支那初期棉业市场の考察》,《东洋学报》31:2(1947年)。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1947年)。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1954年)。

人民大学:《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上海,1957年)。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北京,1957年)。

佐久间重男:《明代海外私贸易の历史的背景》,《史学杂志》62:1(1953年)。 《明代景德镇窑业の一考察》,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明代における商税と财政との关系》,《史学杂志》65:1—2(1956年)。

清水泰次:《中国近世社会经济史》(东京,1950年)。 《明代军屯的崩坏》,方纪生译,载于《明代经济》。 《明代福建の农家经济》,《史学杂志》63:7(1954年)。 《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东京,1968年)。

苏同炳:《明代驿递制度》(台北,1969年)。

谷光隆:《明代の桩朋银について》,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寺田隆信:《明代における边饷问题の一侧面》,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丁 易:《明代特务政治》(北京,1950年)。

和田清:《明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京,1957年)。

王志瑞:《宋元经济史》(台北,1964年)。

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燕京学报》20期(1936年)。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1965年)。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1961年)。

吴兆梓:《中国税制史》(上海,1937年)。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1937年)。

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台北,1961年)。

吴 晗:《朱元璋传》(上海,1949年)。 《明代的军兵》,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5:2(1937年)。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载《历史研究》第3期(1953)。 《读书札记》(北京,1956年)。

亚东学社:《中国历代人口问题讨论集》(香港,1965年)。

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の展开》(东京,1961年)。 《明代华北における役法の特质》,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 亦收入《明代徭役制度の展开》一书中。 《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东京,1960年)。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北京,1962年)。

杨予六:《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第二版(台北,1957年)。

西文资料

Chang, T'ien-tse. Sino-Portuguese Trade from 1514 to 1644 (Leiden, 1934).

Chou, Tao-chi, 'Li Shih, Imperial Consort', Draft Ming Biography, no. 11 (Ming Biographical History Project, New York, 1969).

Ch'ü, T'ung-t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 Mass, 1962).

Crawcour, E.S. 'Changes in Japanese Commerce in the Tokugawa Perio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4 (1963). Reprinted in Studies in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Japan, ed. John W.Hall and Marius B.Janen (Princeton, N, J. 1968).

Crawford, Robert B. 'Eunuch Power in the Ming Dynasty', T'oung Pao, 49 (1961).

Creel, H.G. 'The Beginnings of Bureaucracy in China: The origin of the Hsie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2 (1964).

de Bary, W.T.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1971).

de Bary, W.T.et al.eds.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Text edition, 2 vols. (1964).

Fairbank, John K. ed.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1957).

Fairbank, John K.and Reischauer, Edwin O. East Asia: The Great Tradition (Boston, 1958).

Feuerwerker, Albeit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in Recent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8:1 (1958).

Friese, Heinz. Das Dienstleistlungs-System der Ming-Zeit, 1368 — 1644 (Hamburg, 1959).

Grimm, Tilemann., 'Das Neiko der Ming-Zeit, von Anfangen bis 1506', Oriens Extremus, 1:1 (1954). Erziehung und Politik im Konfuzianischen China der Ming-Zeit (Hamburg, 1954).

Hartwell, Robert M. 'Financial Expertise,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2 (1971).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1962).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7: 1—2 (1954).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 — 1953 (Cambridge, Mass. 1959).

Hoshi, Ayao. The Ming Tribute Grain System, trans.Mark Elvin (Ann Arbor, 1969).

Huang, Ray,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ed.Charles O. Hucker (New York, 1969). '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Oriens Extremus, 17:1—2 (1970).

Hucker, Charles O.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1 (1958). Reprinted in 'Studies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ed. J. L. Bishop (Cambridge, Mass. 1968). T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 (Stanford, Calif. 1966).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ate in Ming Times: 1368 — 1644 (Tucson, 1961).

Hummel, A.W.ed.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2 vols. (Washington, D.C 1943-4).

Lach, Donald F.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2 vols. (Chicago, 1965). The sections concerning Ming China are reprinted in a separate volume entitled China in the Eyes of Europe: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cago, 1965).

Liang, Fang-chung. The Single- whip Method of Taxation in China, trans. Wang Yü-ch'üan (Cambridge, Mass. 1956).

Liu, James T. C. 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 and his New Policies (Cambrdge, Mass. 1959).

Lo, Jung-pang. 'The Decline of the Early Ming Navy', Oriens Extremus, 5:2 (1958). 'Policy Formul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n Issues Respecting Peace and War', in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Morse, H.B.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43.4 vols. (Boston, 1931).

Mote, F.W. 'The Growth of Chinese Despotism', Oriens Extremus, 8:1 (1961).

Parsons, James B. The Peasant Rebellion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ucson, 1970). 'The Ming Bureaucracy: Aspects of Background Forces', in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Prévost, Antoine Francois. Histoire Générale de Voyages, vol.5 (Paris and Amsterdam, 1776 et ser.).

Ricci, Matthew.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 1583—1610, trans.L.J.Gallagher (New York, 1953).

Rieger, Marianne, 'Zur Finanz und Agrargeschichte der Ming - Dynastie: 1368—1643', Sinica, 12 (1937).

Rossabi, Morris. 'The Tea and Horse Trade with Inner Asi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4:2 (1970).

Smith, Thomas C. 'The Land Tax in the Tokugawa Perio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8:1 (1958). Reprinted in Studies in the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Japan.

Sun, E-tu Zen. 'The Board of Reven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4 (1962—1963). 'Ch'ing Government and Mining Industries Before 1800',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7: 4 (1968).

Sun, E-tu Zen and Francis, John de, trans.and eds. Chinese Social History (Washington, D.C.1956).

Twitchett, D.C.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 (Cambridge, 1963). 'The Salt Commissioners after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 Asia Major, 4:1 (1954).

Wang, Yeh-chien. 'The Fiscal Importance of the Land Tax During the Ch'ing Period',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 4 (1971).

Wang, Yü-ch'üan. 'The Rise of Land Tax and the Fall of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Pacific Affairs, 9 (1936).

Yang, Lien-sheng. 'Economic Aspects of Public Works in Imperial China', in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by the author entitled Excursion in Sinology (Cambridge, Mass. 1969). 'Ming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ese Governmer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 (Cambridge, Mass.1952). 'Numbers and Unit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in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by the author entitled 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 (Cambridge, Mas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