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吃瓜群众

◎这是西瓜???◎

在古人以及北方人眼中容易挨揍的龟毛要求,在南方菜市场却是无比合理的要求,摊主早已习以为常,清脆地答应着。

【幼儿园扛把子:主播早!话说我每次看南方人买菜总心惊胆战,生怕主播会被打哈哈哈。】

“早啊!”林菱笑眯眯将手机往其他摊位扫过去:

【不会啦,你看看旁边,买一根玉米也可以要求剥粒、活鱼杀完免费切片、芭乐买一个也可以切块,还送酸梅粉、葱也可以只买一根……】

随后镜头又回到水果摊。

【这很正常啊!以前我看水浒传的时候就很惊讶啊,鲁智深刁难镇关西,要他将十斤精肉、十斤肥肉分别剁成臊子,这不是很合理的要求吗?我们这儿要是一次性买那么多肉,摊主别提多高兴了,别说帮你用机子搅好,还会送你一两块猪肝。】

什么?这不得剁上一个时辰?那生意还做不做?噢……用机子绞肉?后世连绞肉都不需人力了吗?

诸朝也是中原及北方政权诸多,都不由赞同那位路人的话:这样真的不会被打吗?念头还没消散,而林菱又对卖瓜的老板娘提出了新要求:

“阿姨,切开的时候不要帮我全部切下去哦,用掰的,比较好吃。”

摊主也不生气:“放心了啦!”

然后古人们就见那摊主用锋利的钢刀沿着翠绿色的西瓜皮只是轻轻一划,整个西瓜就像融化的冰层般发出了裂开的哔啵之响,再沿着裂缝一掰,便露出了里头通红饱满的果肉。

更因为是掰开的,充沛红润的汁水沿着瓜皮滴落,微微带沙感的瓜瓤即便只是映入眼中便好似传来了鲜甜清香,真是令人口舌生津。

林菱看着那半厘米都不到的西瓜皮厚度,忍不住得意对着直播间小声炫耀:“哇,这个瓜!看啊,这就是传说中的梦中情瓜啊!皮薄肉厚,连白色的小籽都几乎没有!我挑西瓜的手艺厉害吧!”

看到了瓜瓤,这下诸朝不再分你我,都不约而同惊叫出声。

“这是西瓜??”

林菱前天在家和小朋友吃西瓜时没有开直播,因此古人们今日才一睹后世西瓜之真容,不由纷纷惊诧出声。

“寒瓜怎会如此鲜美?”

西瓜在古代也被称为寒瓜,但他们吃过的西瓜压根不长这样啊!

虽然也是绿皮丹瓤,但根本没有那么大,切开里头大多都是白色的,只有凹陷部分有红色瓜瓤包裹着无比硕大的西瓜籽,当然瓜瓤也不像如今这脆甜水润的模样。

正因为西瓜不大好吃,所以在明清以前,历朝历代的老祖宗们都更爱吃甜瓜,还给甜瓜取了甘瓜、蜜瓜、美瓜、香瓜等名字。总之一切形容好吃的名字,都给了甜瓜。

就算是明清两朝,西瓜外形已有了后世的模样,而且有了不少优越于前朝的西瓜品种,但他们也没见过没籽的西瓜。

“这西瓜种的真好啊,种瓜的瓜农定然也是个好把式!”

朱元璋先是羡慕,后是疑惑道:“可这西瓜没有籽,后世之人是怎么把这西瓜种出来的?”

其他几个朝代也是这么想的,莫不是这西瓜就像是骡子与马,只能结了一回,下回没了种子,是不是就结不了了?

不过,这次和林菱一块儿逛后世的早市,显示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刮目相看的又何止是西瓜呢?后世几乎不管是什么蔬菜瓜果都比他们大!而且模样也和他们所见多有不同,还有很多蔬菜瓜果更是压根都没见过,更奇怪的是这乡野间有些简陋的菜市里却一年四季什么菜都有。

宋朝,赵匡胤盯着一摊卖鲜莲藕的摊子奇怪道:“藕不应当是秋季才能丰收采摘么?怎么溽热的夏季,就已有人卖藕了?”

赵光义看着隔壁小摊上一堆红彤彤、圆滚滚的蔬菜,那个篮子正前方还有手写的字:“西红柿特价1.8元/斤!”

西红柿?什么是西红柿?

不过生得的确有些像柿子,鲜红圆润看起来便觉着津甜,但柿子不也是秋日才熟么?

还有许多朝代正蠢蠢欲动想开口询问这西瓜如何种出来的,但抠抠搜搜的帝王们又觉着将发言机会浪费在这上头似乎有些不值,毕竟上回他们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王朝日后有何劫难又是因何灭亡,直接被仙迹以“网络中断”为由,硬生生吞掉了一次发言机会!

之后莽撞过的皇帝们便都谨慎了起来。

不过在历朝历代纠结犹豫的皇帝中,却还是有两个不一样的烟火不在乎次数地询问了:

【人间富贵花乾小四:这无籽瓜是如何种出来的呀?】

【快活小三郎:这瓜怎么种?】

已八十岁的乾隆先前观看仙迹一声不吭,一是他自认自己文治武功都与爷爷康熙看齐,励精图治了一辈子,做得极好,没什么好问的;二是他忙着写诗,这等仙迹降临之奇遇,怎能不写诗纪念?如今才两日就已写了三首“咏仙诗”、一首“咏薯”、两首“讽倭吟”;三是皇玛法和皇阿玛都在,他岂敢不守规矩贸然开口?

因此,等到此时才没忍住一问。

反正他先前没有耗费发言机会,问一问又有何关系?

乾隆年轻时也算个明君,过得还算勤俭,但如今年纪大了,愈发有些好大喜功,衣食住行也极尽奢侈,故而看到这西瓜如此清甜可口的模样,便很是心动,这瓜水润脆爽、皮薄瓤多,瞧着便正合他老人家的口味!

虽性寒不能多吃,但如此美味,怎能不尝一口?

至于有没有籽,其实对他而言不大重要,毕竟那么多伺候的奴才在,西瓜递上来之前,就已经挑过籽了。

而快活小三郎李隆基则是排好了一部新戏,浑身热的冒汗,正命高力士为他多多摇扇,他已退位,那些国事不想多管,儿子李亨也不愿他管,便只好对吃喝享乐有兴致。

更何况……李隆基兀自叹了口气。

“玉环啊……”

想到昔日杨贵妃最喜爱吃清甜多汁的荔枝,若是贵妃还在,将此瓜献给玉环多好,可惜玉环已殒命马嵬坡,再也无法陪伴在他的身边……李隆基兀自想着想着,又不免长吁短叹了起来。

高力士卖力地给皇帝扇扇子,看见李隆基变幻的神色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有个念头冒了出来,高力士想起当初马嵬坡上禁军哗变的那一刻……陛下命他勒死贵妃时,那属于帝王的绝情冷静。

为求自保,总归是“不得已”啊。可是……既然杀都杀了,如今又何必再做出一副情深之模样呢?

这念头实在大逆不道,高力士不敢泄露心中所想,连忙垂下了眼眸。

林菱等着老板娘切瓜的时候,看了眼直播间,便挠了挠头回答求知欲格外旺盛的网友:

【无籽西瓜怎么培育出来的?你们的关注点总是那么歪!我以为你们顶多会问我这边是哪个菜市场准备过来买……借一句钱钟书的名言回复大家:“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单的母鸡呢?”,好吧,其实是我不懂是怎么种的啊!

我怎么可能懂!

不过我知道我们种花家的西瓜奶奶吴明珠,她被誉为我们种花家的‘西瓜之母’,在新疆扎根了数十年,一心致力培育和研究西瓜,我们现在能当上自由吃瓜的吃瓜群众,多亏了她哦!

巧的是,我现在买的这个8424麒麟瓜就是这位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顺便一提,她还是咱们袁老的同学呢!厉害吧!】

古人们恍然,原来是那位水稻之父袁老的同窗……那就不奇怪……不不不,等等,她也是女子啊!

即便之前已经知晓后世让女子读书、入仕为官、准许女子抛头露面外出谋生,几乎随处可见女子的身影,他们却还是不大习惯。

后世出色的女子未免也太多了些!

尤其是那些抱着男尊女卑之腐朽思想不肯放松的老酸儒。

“我猜想得不错,后世果然是男女一起就学,甚至允许女子于男子一般外出劳作、谋生……”

万历朝,张居正一点也不意外,不管是今日早市之见或是在之前的直播过程中,后世的女子从未有缺席之时,所以他由因及果,早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如今不过是被林姑娘一句话证实了罢了。

至于为何后人之世道没有那么多对女子的风言风语,他又想到先前让他心惊肉跳至今、几乎不敢在朱翊钧与李太后面前漏出一点的猜测——后世还是一家天下吗?

连两千多年的帝王家都已消散,女子能够外出谋生、入仕为官,又有何奇怪呢?那是一个不知为何天翻地覆、几乎重造的世界啊!

张居正能够冷静推导、努力拼凑还原后世百姓的生活,是因为他一心只为能参透后世朝廷强盛的缘由,一心想要明了后世朝廷治国之经略,试图借鉴其精华,为大明的将来闯出一条更好的道路来,因此心绪十分平稳而纯粹。

他是大明的维护者,却也是儒学的叛逆者。

身为神童的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后,二十岁第一次考进士却落榜了,倒不是他也成了“伤仲永”而是他居然在备考期间——常年专注研习历朝治国之策,没怎么在格律严整的八股文上下功夫,于是名落孙山,不得不又等了三年。

这回张居正吸取了自己三年前的教训,“昼作夜思,殚精毕力”终于肯花了点心思学八股,也终于是二战告捷,中了第二甲第九名。[注]

二甲的名次其实也不大符合他神童的名声,但张居正对辞藻华丽、死板无聊的八股文实在毫无兴趣,在他少年求学的科举之路上,他也鲜少参与同窗相互吹捧诗文的文会,后来入朝为官那么多年下来,身为首辅的他写了无数治国经略、明君辅导手册,却没有一篇诗文流传于世。

他为人务实坚守的风格可见一斑。

因为他维护的从来不是一朝一君,而是整个天下,他毕生所学与坚守的抱负也从来不是为了维护万历这个皇帝而存在的。

“真想知晓后世是如何统御那天下江山……”

张居正微微一笑,在他心中本就不大坚定的“儒家本业”已随着仙迹展露的世界而渐渐偏移。

但与他不同的则是其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文人士大夫,他能想到的,也有不少聪明人想到了,但那些能看到直播的文人士大夫内心极为不满,他们不明白、也无法理解——这些生在不同的封建社会又浸染着所谓儒学长大的男子,有的为女子不守妇道而义愤填膺,有的斥责后世礼乐崩坏。

为何?为何后世要如此看重女子,不仅愿意供养女子读书,还允许女子外出讨生活,他们真的不在意男女之别?真的不在意女子的清白吗?他们不需要女子在家相夫教子吗?

“如此无礼之世道,不看也罢!”

明嘉靖年间,浙江余姚。

有迂腐之辈气急之下,甚至指着仙迹如此咆哮。

这仙迹处处都好,唯独不敬礼教!

而他此话一出,就好似犯了什么忌讳一般,天上顿时白日劈雷,面前的仙迹便也随之“噗”的消失,好似从来不曾出现过,那人惊惧不已,一口气哽在喉头,脸涨成了柿子色。

他如今能进入县学为贡生,便是因为他只要与同窗王云(王守仁)同处一室便能看到仙迹,这才能收到县学教谕的宽待。

没想到……仙迹竟一点预兆都没有就消失了!

他惊慌失措却不敢被人看出来,瑟瑟缩缩地低着头不敢再多说话,生怕被一旁的教谕发现后赶出县学……

明洪武年间,也很喜好种植花草、观察禾稼的周王朱橚眼眸闪亮,他原本文不成武不就,一直不如前面四个哥哥,但今儿听仙迹如此说,他才知晓,原来一个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怕只是研究如何种西瓜,能种出一种好吃的西瓜,也会被世人铭记、被感激,还会被称为“科学家”!

他忽然也有了信心,暗暗握紧了垂在身侧的拳头,或许他喜爱做的这些事,也不是不务正业,至少后世会记得他!

他决定了,日后,他也要当大明第一个“科学家”!

只不过,那吴奶奶是西瓜科学家,袁老是杂交水稻科学家,他又该当什么科学家呢?朱橚努力回想自己的长处,不免又想到水稻……

朱橚不禁又有些腿软,就在直播之前,他那素来不大正眼瞧他的亲爹忽然和颜悦色地单独为他开通了能与仙迹沟通的权限!

然后就将林姑娘送来的什么“杂交水稻原理浅析”甩给了他!

他还没看完,就已经一脑袋浆糊了,偏偏老爹还慈爱地鞭策他:“老五啊,以后大明的百姓能不能不饿肚子、吃个饱饭,就看你了啊!你可要好好跟着学,不许懈怠一点,否则……”朱元璋面上慈父般的笑容更加慈祥了,“咱削死你!”

不仅如此,连一向比其他兄长疼他的四哥朱棣听说他有了权限,以后也能跟林姑娘留言沟通了,也变得犹如草原饿狼般眼冒绿光,摁着他的肩头说:“老五,四哥平日里待你好不好……”

朱橚:“……”他有点害怕。

秦朝,嬴政也在思量“女子入仕”一事。

秦汉时期女子地位并不低下,甚至常常出现强势的太后拉扯幼主裁决一国大小事的景象,如秦国名噪一时的宣太后,而秦国女子也时常对丈夫挑挑拣拣、拳打脚踢,休夫再嫁也是常有之事。

在秦汉时期,瓜要挑熟的吃,女人也要挑“熟”的娶,生育过的寡妇或是二嫁之妇在婚配上可比小姑娘还吃香呢!

而天天嚷着什么周礼之流的儒学还被信奉法家的嬴政嫌弃成“酸儒”,那群人就知道讲仁爱与德治,实在不够务实!

嬴政细细地思索着,通晓律法的秦吏的确远远不足,若是日后启用女子为吏,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这需要考量的事情也极多,还得在各地建立女学,悉心培育女吏,这只怕也会遭到六国更多的攻讦与反抗,尤其关东与齐鲁之地,但嬴政是会害怕这个的人么?

不过,真正阻碍秦朝女子外出的根源并非礼教。

而是……温饱生存。

女孩儿在家也得劳作、耕织,甚至在秦国男子大多都外出参军、服徭役的时候,她们往往负担着比男子更重的农活,即便说服黔首、士族将女儿送出来读书为官,不仅仅是他,士族也会担忧族中女子的名声,黔首更会担忧家中田地无人耕种了……这是比那些流言蜚语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后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不,嬴政头脑中仿佛有闪电划过——

后世男女能够一同读书的背后是一个富足强盛的国家!是后世有充足的粮食供养那么多读书人!嬴政终于思考到了这事情的关键:是了,后世拥有了亩产极高的杂交稻,因此不需要那么多田地也可以养活天下的百姓,就能养活那么多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了。

大秦……还做不到。

嬴政有些遗憾,却不气馁。

他瞭望咸阳宫外明朗的天,手中紧紧握住了身侧的剑柄,犹如紧握天下权柄。

仙迹曾说沙丘是他与大秦的落幕,但如今……嬴政傲然地想,这喷薄而出的红日才是未来的大秦!

他有了牛蛙道长之仙法,林娘子也已将杂交水稻的原理给了他,回头他将农学子弟都叫来观看,务必让他们参透其中奥秘,有朝一日,大秦定能如后世一般,人人面色红润,再无饥馑。

诸朝在沉思时,林菱扫码付了钱,拎着一篮子的菜骑车回家。

她回去的时候爷爷还没起来,她赶紧进了厨房,把支架固定在灶台旁边,就开始捣腾做早饭。

而林菱家的厨房又一次打破了古人们对“灶房”的想象。

好干净!好亮堂啊!

怎么会有那么大一扇透明的琉璃窗!

那该费多少银子啊?

那糊窗子的绿纱也不知什么材质?

看着如此轻薄,却还能维持这般挺括,糊得真好啊!

林菱家虽然是老房子,但林爷爷爱干净,家里陈旧却都收拾得很整洁,林家的厨房在一楼,进门后就能看到,厨房地面铺了橙黄色老式小花砖,左手边就是一个砖制烧煤炭的土灶台,外面贴了牡丹花的老瓷砖,上头有两个灶眼,一个眼架着口铁锅,另一个眼上架着不锈钢蒸笼,旁边还带热水箱,煮饭时能直接从水箱里舀热水使用,很省煤。

灶台旁边还带着个不锈钢的水池,上头是个生锈的绿漆水龙头,对面则是一个带绿纱门的木质碗柜,底下放锅,上头放碗筷。

碗柜旁边是个已经用得外表都泛黄的老式单门冰箱。

正中间是个圆形木餐桌,两条与餐桌同料的木质长凳。

而目之所及的墙面上几乎都贴满了瓷砖。

林菱把挂在墙上的菜板取下来,就见直播间里进来好几个新人:

【云悉:好早的直播间,咦?你们墙上都贴瓷砖的嘛?】

【齐司礼的狗:楼上,你们不贴嘛?】

【云悉:不贴!瓷砖上墙很奇怪啊!】

林菱对平台给流量的时间有点看不懂,她看了眼自己的厨房,她看习惯了倒没注意到这个,于是解释道:

【我记得我爷爷说,贴瓷砖比较好打理,毕竟我们这边潮湿嘛,春天回南天是真的难受,那个水哗啦啦的淌,如果是腻子墙很容易发霉,瓷砖用拖把来擦打扫很方便。】

【熙:这个灶台真是童年记忆了,我爷爷家也有一个。】

林菱一边准备一边和网友聊天。

【对呀,我们这个灶台也用了很久了,但真的很结实耐用。】

秦朝,嬴政也目不转睛地看着。

秦时的炊具,庶民黔首们使用的大多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而灶台也大多是地灶、砖灶、石灶,灶膛里放着柴草,食用的碗盘也较为粗糙。而秦朝的皇室与贵族则使用了胎体轻薄、雕刻精细的青铜器皿,也出现了台式的灶。

但秦朝的烹饪方式还是处在粗放的火炙、石燔、蒸煮的时候,并没有炒菜,菜品也比较单一。

因此,嬴政看着格外稀奇。

这样高度、连体的灶台他们也能做啊!

看着的确很方便。

不过那个大大的圆形铁锅?是什么?

这个疑问也在汉朝人心中冒了出来,他们已经出现了用煤炭烧火的“铁炭炉”,还有铁制的锅釜、并排的烟囱孔,但还没有这样圆底的铁锅。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以管窥豹,对长孙皇后叹道:“百姓是否富足,从一小小的灶房便可见一般啊!”

林菱家的厨房只是普通百姓的投影,她家的厨房显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但却代表了大多数。

唐朝的庶民之家乃至豪强富户,灶房中贴砖铺瓦的都不多,更别提当中那口圆底大铁锅!

长孙皇后也感慨点点头:“是啊,那样富足的世道真是令人神往,不过林小娘子家中那口圆底锅,与咱们大唐的铁釜倒是极为相似。”

唐朝已出现了炒菜和锅,平民大多使用石锅,唯有贵族家中才有“铁釜”,不过大唐虽然有了炒菜,但因铁锅制作技术不大成熟,以及油膏过于昂贵,能炒制的食物大多也还没传入,这炒菜也就没能普及。

唐朝的百姓大多还是吃蒸菜、烤肉多些。

而林菱家将那口大铁锅摆在如此显眼的位置,又见那铁锅底都糊了厚厚一层铁锈油脂混合物,就知道这锅不是摆设,而是日常用具。

想来后世炒菜已不再昂贵,林菱又不过是后世千千万普通百姓之一,这就是后世的厉害之处。

宋朝倒不惊讶铁锅与炒菜——他们的冶铁技术已经能驾驭这种球形的锅底,也有了便宜的植物油,故而炒菜已走近了千家万户。

让赵匡胤和赵光义惊讶万分的是,他们看到仙迹中,林菱随手拿出了一罐白花花、细腻如雪的……盐!

然后她居然舀了两勺盐,用来洗那海蛎!!

简直暴殄天物!

宋朝已是难得的较为富裕的朝代,但即便是宋朝的盐,也不是这样纯净无暇如白雪的,即便身处皇家,赵匡胤也没用过这样好的盐。

“解州(山西运城)盐湖广袤,盐井殷红,刮碱淋卤放能得十之六七,熬海得盐倒便利些,但泥沙难分,多为青灰块状,何时见过这样细白之盐?”赵光义都呆了。

赵匡胤在意的却不是盐的质量,而是林菱对盐那随意的态度!

用这样上好的盐洗菜?

疯了不成?

大宋盐价大概在三十四钱到四十四钱一斤,而这一斤中泥沙杂质具在,不仅苦涩,其中能有三分真盐就不错了!而汴京市井百姓,大多每日只能得二百文,若是乡野的百姓,每日大多只能得数十百钱。

再对比盐价,盐必定是出门一定要锁起来的贵重物品,哪家哪户敢这样用盐洗菜?

宋人做饭若是敢如此铺张靡费,只怕当即便要被家中老娘的锅铲打得满头包了!

而几乎所有古朝代,就没有盐价低的时候,明清时的官盐也高涨得离谱,粗茶淡饭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他们正想发言问后世如此精盐是如何炼制,就见林菱把海蛎裹上盐之后,直接走到那亮堂的铁制盆中,对着上头一个带把的铁制弯头一扭,哗啦啦就流出了干净的水。

她将海蛎用盐水泡上,没看直播间,又忙去切香菇了。

明,洪武年间。

“后人是怎么做到能将水引入家中的,还能随时开关汲水!”朱元璋几乎要趴在屏风上,恨不得能钻进去一探究竟。

不仅仅是明朝,历朝历代,在建立都城或其他重镇时,选址的首要条件便是:获取水源!

比如十三朝古都长安,虽然位于关中平原,地势易攻难守,经常被攻破导致“天子九逃”,但它的四周被众多河流环绕:南面的滈水和潏水、北面的泾水和渭水、西面的沣水和涝水以及东面的浐水和灞水等。

充沛的水源,这也是长安被历朝历代皇帝青睐的原因之一。

而明朝不论是皇家还是百姓,都依赖基本的水渠、水井和家中储水的水窖来获取日常用水。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一旦水源被污染,都将造成大问题。

忽而即便身处临近长江、降水充沛的南京,朱元璋也忍不住了,立刻发问:“林小姑娘,你这屋中之水是从何而来啊?”

林菱已经烧水准备用虾糠包做面线糊的汤底了,一瞅手机就看到:

【棣子,开门,是爹地:主播,你家自来水怎么来的?】

林菱一头雾水:“啊?村里统一接的啊!”

随后她想到,是不是她之前说家里都用的山泉水,不交水费,所以导致直播间网友误会,于是解释道:

【之前我说我们家用山泉水,不是代表我们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我的意思是我们这水源特别好,我们周围山上流进村子的河流就有好几条,还有好几个水电站呢,所以日常用水也是水管接进来的,很干净。】

【明摄宗:怎么接进来呢?】

林菱没认真想,她飞快做菜,随口说道:

【我母鸡啊!反正村里集资建了个水厂,搭了个很高的水塔,然后在地下布水管,水厂造了个大水泵把水往每家输水啊,我记得我爷爷说过,当初也就是集资建水厂的时候每家每户出了点钱,后来用水都不怎么收钱了,而且自来水还有啥好问的,不是每家都有啊。】

水厂?水泵?水塔?水管?水电站???

诸朝古人们大多数都没弄明白林菱在说什么,唯有少数例外:

比如,宋朝。

沈括举目望向远处。

在他居住之所不远处正好有一条河,河边耸立着一只竹制的大水车,有许多妇人聚集在水车附近抬水、浣衣。

他好像……

有点明白了林菱究竟在说什么。

是水力……也是水利。

作者有话要说:

注:

张居正二十岁第一次考进士落榜,很多年后给儿子张懋修的一封信里反思道: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意思大概是,第一次考科举的时候天天看课外书,忽视了八股文的本业,导致落榜。后来他就知道在八股文上努力下了专研功夫,就考上了。

然后以此激励自己儿子。

不知道为啥,查资料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了张居正作为天才的那种凡尔赛。

多少人毕生不论怎么苦读都无法考取的进士(比如张居正他爹考了一辈子,连举人都没考上),在他眼中就是“多多复习一下八股文”就好了,还将这种学习经验传授给儿子23333张懋修可能心想:谢谢老爸你无用的经验,可我不是天才啊!!

古人:主播你好,你糊窗户的纱好高级!请问什么材质?绫罗还是绸缎……

林菱:人造聚酯纤维古人:啥?

林菱:塑料啊!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