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立志

冯悠不敢靠近陶南风, 更不敢质问陶南风,向北追逼审讯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犹在。

她也不敢上前贸然地问乔亚东,因为她还没有蠢到那个地步。设想一下那个场景?

——“乔亚东, 你为什么不爱我?”

——“请问你哪位?”

她应该如何回答?

陶南风的姐姐吗?

陶南风和以前一点都不一样, 她估计已经把家里那点子破事说得到处都是,江城知青人人都晓得陶南风有个恶毒继姐。

如果不是陶南风的姐姐,她还有什么值得乔亚东多看一眼?

一想到这个,冯悠心如刀绞。原本眼前这个年青人应该是自己的丈夫,恩爱夫妻几十年, 创下巨大的家族财富。

可是现在,她连上前打个招呼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刻, 母亲冯春娥的话清清楚楚地涌入脑海。

“忍, 我们现在只能忍。人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没办法的。你既然能做那个梦,一定是上天眷顾, 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

现在争不过不要紧, 我们先忍着。

你现在当临时工怕什么, 妈有工作有钱, 能养着你。你好好读书, 将来考个最好的大学, 找份最好的工作, 赚很多很多的钱, 让他们后悔、羡慕去!”

想到这里, 冯悠终于按捺下来那一股焦躁, 深深地看一眼乔亚东, 转身离去。

乔亚东感觉到一股灼热的目光, 疑惑地转头寻找, 却只看到一群校园少女嘻笑打闹的背影。

陶南风正问他:“课多不多?”

乔亚东收回那份疑惑,专心地回答着陶南风的问题:“还好,一周二十八节课,而且大一第一学期有不少公共课,专业课只有一门,压力不大。”

陶南风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乔亚东小心翼翼地看了她一眼:“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陶南风道:“我们这个干部培训班没有公共课,全是专业课,学习强度很大,基本都是满课。我在想,到底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好。”

乔亚东说:“问问你爸,不就知道了?”

两人在三食堂见到陶守信,父女俩熟练地拿出铝制饭盒在窗口打了几个菜、三板米饭,提到家中餐厅坐下。

食堂的米饭蒸熟了一板一板的,大厨们按照一两、二两、三两的标准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方块,陶南风和陶守信平时都是二两饭,这回乔亚东来了便给他打了三两。

食堂的菜式就是那几样,烧鱼块、土豆烧肉、炒鸡蛋、炒土豆丝、炒青菜……

因为有客人,陶南风多打了两个荤菜,用带着多边的洁白餐盘分开盛放,摆在家中餐桌上,笑着解释:“我和我爸都不会做饭,只能请你吃食堂,莫嫌弃。”

乔亚东只要看到陶南风就心满意足,哪里还会挑剔食堂饭菜?

他笑得十分礼貌:“我在学校也是吃食堂,挺好的。有鱼有肉有青菜,比起咱们刚到农场的时候强多了。”

陶守信取来筷子、饭勺交给乔亚东,自我解嘲了一句:“咱们家虽然不开伙,但是餐具漂亮,形式重于内容。”

乔亚东低头看着手中餐具。

白瓷为骨、筷子头金色包边,勺子也是同一款,和餐盘一样都是洁白如玉的骨瓷,饰品极为简洁,以金边镶嵌。

一看就是用外汇券购买的好东西。

乔亚东笑道:“陶教授太自谦了,您是做学问的人,哪有时间做饭?”

陶守信哈哈一乐,热情招呼着:“来来来,吃饭吃饭。”

虽说只是食堂打来的饭菜,但因为精致的餐具、漂亮的餐桌,竟然有了招待客人的排场。

陶守信对饭菜并不挑剔,一边吃一边摇头道:“只是有点可惜,向北送来那么多干货、油、蛋,咱们两个就把鸡蛋给吃完了。”

陶南风扑哧一笑:“天天白煮蛋,很光荣么?”

乔亚东有点后悔在农场的时候没有好好跟魏民学习做饭:“我去学做饭,回头有空就过来帮你们做。”

陶守信忙摆手:“不必不必,你还在读书,首要任务就是学好知识,学那个做什么。”

陶南风想到刚才和乔亚东聊的问题,便趁着吃饭的空闲问父亲。

“大学里为什么要学公共课?不觉得浪费时间吗?我看咱们那个干部培训班一上来就是学专业课,强度又高,挺实用的。”

陶守信“唔”了一声,看向乔亚东,“你觉得呢?”

乔亚东没想到陶教授会把问题丢过来,认真思考片刻,回答道:“有些公共课挺有意思的,比如说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这些都是基础吧。”

陶守信点点头,看向陶南风:“为什么高考制度取消后,那么多人渴望读大学?大学校园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么多年青人?”

陶南风若有所思,边想边说:“这么多同龄人在一起读书,本身就是件让人向往的事情吧?”

乔亚东补充道:“因为在大学里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守信鼓励他们:“嗯,继续说。”

“大学里有图书馆,可以看很多很多书。”

“大学里有操场、运动场,可以学体育、美术、音乐。”

“大学里有实验室、有好老师,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

眼前的两个年青人,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憧憬,描绘着美好的大学生活,陶守信微微一笑。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被你们忽视了,那就是——思考。

大学不仅要培养知识,还要培养各项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教会你们去思考。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这样哲学思考,将一直伴随着你们的大学时光。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知识觉得再好、大学成绩再高,都算不上是真正的人才。”

陶南风重重点头。

“现在回到刚才你们所问的问题。培训班以实用为目的,系统而高强度学习专业知识;而正常的大学四年则以培养知识、能力、思考为目的,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会有一些你们认为与专业关系并不大的课程。

比如德育、比如语文、比如外语、比如艺术欣赏、比如绘画鉴赏……可是,这些公共课真的无用吗?”

陶守信的声音变得大了起来:“并不!这些公共课非常有用!对于全面培养德、智、体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当你们并不清楚自己未来就业方向的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课程能够开拓你们的眼界,培养你们的人文底蕴、思维模式。

这样,将来当你们面临事业选择、人生转型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科学决策,助你们更回坚定地向前走,取得更大的成功。”

陶守信语重心长地看着女儿:“南风啊,人生不只有基建,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实用为上,最后可能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狭窄。”

陶南风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父亲,眼中满是崇拜。

最近自己陷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人生。父亲今天的话点醒了她。

是啊,基建虽好,建筑虽美,但要想成为大师,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博览群书,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陶南风狠狠咬了一口。

乔亚东肃然起敬,霍地站起,冲着陶守信深深鞠了一躬。

“陶教授,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虽是学经济的,但也应该多多关注政治时事、人文地理,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经济看清楚、看明白,未来才有能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陶守信很欣慰:“好!你们听得进就好。”

这个世界将来是年青人,也一定是年青人的。只有这一代年青人成长起来,中国才有希望啊。

接下来,陶守信仔细询问乔亚东关于江城财经大学的信息,越问越深入。

“你们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认真研读了吗?”

“没有,我只知道这个学期的课表。”

“一定要去系部办公室去找教学秘书,把研究方案认真抄下来,提前了解你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书箱阅读量。如果可能的话,找你们专业的经济学教授们请教如何利用好这四年时光。”

“有想好将来做什么吗?”

“没有,我只是想先好好学,将来在江城找份对口的工作。”

“短视!江城财经大学是全国著名的财经类六大院校之一,人才云集,你有幸在那里读书,竟然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乔亚东被陶守信训得头都抬不起来,慌忙站得笔直,心虚地请教:“那依您所言,我将来应该做什么?”

陶守信嗤笑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为促进中国经济腾飞做贡献吗?你将来做什么,应该是你独立思考之后的结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且留到明年这个时候,你再来回答我吧。”

乔亚东哪里还有半分骄傲,和陶南风一样,看着陶守信的目光里满是崇拜。有个大学教授长辈真好!可以在学业方面进行战略性指点。

虽说有一种压迫感,但压到极致便是酸爽的痛快。

从陶南风家里走出来,乔亚东悄悄对她说:“你爸真的很厉害!眼光独到,神眼开阔。”

陶南风轻轻一笑:“记得你今天说的话,好好读书,用心学习。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最年青的经济学家。”

乔亚东眼睛一亮:“你这么看好我?”

陶南风歪了歪头,眼眸清澈如水,低沉柔美的声音如小溪流过乔亚东的心田。

“咱们在农场的时候,小组学习不是说过很多话吗?我们一起畅想未来,也叹息过现在我们国家百废待兴,老百姓吃苦,到处资源匮乏,多希望将来人人有饭吃、有肉吃,孩子们都能读上书,每个人都能富裕幸福。”

往事历历在目,乔亚东的声音里也有了一丝怀念。

“记得的,还记得细妹的父亲范五福,啃那种像鞋垫一样的米糠饼子,到我们知青点来讨杯水喝。细妹小学毕业之后上不了学,看我们修路队辛苦过来送水,结果天冷路滑滚下山崖差点丢了小命。

我们发现磷矿的时候多高兴啊,向北找来采矿许可证,陈志路说想赚大钱,大家都说要带着农场致富。”

陶南风笑了,笑容灿烂,如春花绽放。

“只有农场致富哪里够,你得想办法让所有人都富起来。我搞基建只能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可是你搞经济可以让全国的人都吃得饭、上得起学、天天有肉吃。”

乔亚东挺起胸膛,整个人像打了鸡血一般,重重点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