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064王妃

收容处收养的孤儿弃婴, 共九百八十二人。

联系上家人准备领回去的有二百余人,余下的不是父母皆已亡故,便是自小被遗弃的弃婴。

元锦挑出来十四个不到一岁的婴儿, 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一百人, 五岁以上的二百人, 交给曲如云带回城中的别院。

她平时不住皇宫,除非有急事需要加班才住。

“这么多孩子要怎么养?”曲如云不解,“陛下是想培养他们当暗卫还是忠臣?兴城外的山寨这些年一直作为新人的训练基地,不如把他们送到那边去。”

“就留在上京, 他们今后会是华夏的忠臣,也是接班人。”元锦拍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早晚有天会死,早培养早教导,能帮我不少忙。”

海运得开。开了海运之后,海外的科技和思潮会涌入,她亲自带的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比一直接受这个世界思想教育的人快。

“好吧, 我尽量安排好。”曲如云听她这么说, 就知道往后的日子, 不会像在北地时那般平静。

剩下的孩子继续安置在上京民政署的收容所, 三岁以上的所有孩子, 都要去上课,学技能,练武。

办完手续离开收容所,元锦回别院稍作休息,便回皇宫处理政务。

大盛国库里没多少银子, 皇子公主和那些王孙贵族的钱倒是多的惊人,各省发展民生计划的奏折,接连不断。

她根据轻重缓急,叫来宋云策算过账后,针对比较贫困的省份从国库划了一批银子出去,要求专款专用。

忙完这些,元锦根据上京的情况,将绘制好的排污水渠图、污水处理沉淀池、净化池图纸拿出来,交给上京知府。要求他立即安排人着手修建。

在北地,她习惯了上厕所直接冲水的生活,到了上京还要天天闻着奇怪的臭味,实在不能忍。

她不愿意住在皇宫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上厕所不方便。

住在外面,厕所改建比较容易。

皇宫里要是也到处开挖,上京的百姓该以为出了大事。

“江南连续四年闹水患,我网罗了一些精通治水的民间能人,已安排他们过去着手修建水渠和堤坝一事。”宋云策将江南几省的奏折递给元锦,“起义军抄没皇亲国戚的家产,小部分分给贫苦百姓,大部分都已入账收入各府州县的库房。此次兴修水渠、修路绰绰有余,沿海的海运需要花费的银子较多。”

“我看了沿海送回来的折子,前朝嚷嚷了数年的海运,到现在出海的船都没造出来。”元锦一边批阅奏折一边说,“你让商队的人多留意,若是遇到有会造船的匠人,可高价请他们来造船。”

他手里的商队规模,已经大到一定的程度,绥国部分国土临海,他们那边应该有出海的大船。

她这些年也不是总在北地待着,而是到处跑。

世界上各个陆地和海洋的区域没变,改变的只是朝代的名称,以及科技树的发展进度。随着科技发展,隔壁那个爪哇小岛怕是会跟阳间历史上一样,窥觊华夏国土。

船要造,还要造水平比他们更高的船,直接轰平了他们。

“我倒是认识一些匠人,不用上绥国请人,这些匠人都在沿海,你下令准备海运我发信通知他们过去。”宋云策眼底漫开笑意,“图纸我也有。”

由于不知道阿姐会去哪里,他在上个世界,除了当律师当她的代理人,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他都深度学习过。

但是对于官员如何升迁,如何监管,是一窍不通。

她走时才35岁,而他在那个世界活到80岁,一直到林悠悠当了奶奶、外婆才离开。

在这里,她想要做什么,他都会尽量想办法帮她实现。

“你哪来的图纸?何时准备的。”元锦惊奇抬头,“想在绥国造船出海?”

宋云策迟疑了下,轻轻点头。

不能让阿姐知晓,他也懂得现代的知识。她没有上一个世界的记忆,被她发现自己一直跟着她,脱离世界后她会回忘川让孟婆拦下他。

“现在不用去绥国造船了,我们自己造。”元锦的视线又回到奏折上,语气轻快,“先建个造船厂,造一艘能出海到其他国家的大船,还得考虑海上遇到海盗时可用的攻击防御系统。”

“这个我倒是没有考虑过,回头我让匠人修好图纸送给你过目。”宋云策弯了弯唇角,“无事我先回财政司?”

阿姐想事情比他细致。

他绘制出来的图纸,确实没考虑武器系统的安装问题。在现代,华国有海警船护航,货运的船上几乎没有防御武器系统。

“去吧。”元锦头都没抬。

太和殿左右两侧是各司的办公场所,重大决策依然是通过会议商议是否执行,和她所知的现代模式一样。

批完各省送来的奏折,沈让匆匆入内,说上京青楼的姑娘们不接受府衙民政署的安排,学手艺领工钱过活。

一大群的姑娘堵在府衙门口,打又不好打,骂又骂不过。

他从御林军大营回来,看到府衙门口的情况吓一跳。

“所有的姑娘都去了?”元锦起身去拿来宋云策送来各地账册,一块放到书案上,“是不是还有人说我是个暴君,枉顾礼法,让女子读书做官。”

沈让:……

阿姐这是在宫外装了耳朵吗,别人骂她什么都知道。

“被夺了家产的那些人,不骂我才奇怪呢。”元锦不以为意,“不用管,你派一名护卫去跟知府和治安署传话,让他们一切按照北地的规矩执行。闹事的抓起来,找出背后怂恿的人加以惩戒。”

这次起义,世家大族被她打得没了还手之力,皇亲国戚抱头鼠窜。所有皇子、公主、王爷,如今都是普通人。家产没了奴才没了,生计都成问题。

她不杀他们,就是要他们好好看看华夏的变化。

今日之事,估摸着是那些大臣以为他们撂挑子不干,国家就没法运行下去,被她反将一军后又开始不安分。

他们找寻常百姓生事,百姓只记得她分田分屋分银子给他们过活,不会在意她是男是女,不会帮忙。因而他们只好找上青楼的姑娘们,因为她们最好拿捏。

青楼的姑娘素来被人瞧不起,被人嫌,哪怕领到了和寻常百姓一样的身份牌,也很难被接纳。

这些官员当中,不知有多少人曾去寻欢作乐,以往日的不堪拿捏她们是极容易做到的一件事。

“我这就派护卫去传话。”沈让放松下来,转头出去吩咐自己的护卫去传话,很快又折回太和殿。

“上京守卫的安排已经做好,这是换防的时间、口令,换防人数。”沈让拿出上京布防书递给她,“一个师驻扎在城外,城内是我的护卫旅和你的女子护卫营。”

城内的守卫在精不在多,治安署治安处管辖各个区域治安,皇宫守卫有护卫旅和护卫营。

“安排的不错。”元锦看完放到一旁,“城外大营的训练不可中断。绥国和鞑靼不是安分的主,鹬蚌相争是早晚的事,我们要当渔夫就得早做准备。”

鞑靼对他们的实力可能有点粗浅的认知,绥国那边掌握的信息不多,他们两国打起来她首先要吞掉绥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东境的驻军她还未掌握,这是个巨大的雷。

如今国家政权更迭,兵权还在前朝封的将军手里,她没法睡安稳。借着跟绥国开战,她就能将这支被前朝将军掌握的军队,分化、重整,变成自己可掌握的军队。

“好,我回去后立即布置。”沈让的眼神发亮。

若是去攻打绥国,他说不定能当上主将。

元锦笑了笑继续看账册。

沈让汇报完上京布防的事,又跟她闲聊了几句,掉头回国防司。

太和殿安静下来。

元锦翻完了账册交给身边的机要女官归档,走到殿门前,看向远处的天空。

绥国这两年跟鞑靼的争端越来越大。说不定哪天就要发兵攻打鞑靼,获取更多的资源,甚至可能就在今年或者明年。

在绥国皇帝看来,大盛刚经历三王之乱,国库空虚,国中民不聊生。就算他们去打鞑靼,华夏也没有余力去打他们。

她能打,就是打下来后问题会很多。

当初计划要拿下大盛,她从一开始就培养人手,目前刚好是都能用上。打绥国,能镇场子能办事的官员,最少得两千人。

手里不缺钱不缺兵,缺的是有管理才能的基层官员和高级官员。

现在是三月,如果他们两国也选择在入冬后开战,有大半年的时间也差不多能选拔.出来。

就是新选的人,用着不放心。

眼下这只能先这么计划,选了人送往绥国那边,他们想暗中做什么正好做不了。

可她还是没法轻松。

大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跟着她的虽都论功行赏,但大多数人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过好。有了权势地位,家族难免会靠上来,求他们帮衬一番。

才打了世家大族,她可不希望又养出来一批。

这也是她拿下上京,便成立官员监管部门的初衷。针对官员的立法,目前也准备的差不多,再过段时间就可以正式颁布。

幸好她手里到底有什么人,互相之间并不是完全知晓。

最清楚的人只有宋云策、沈让、莲心、曲如云。他们四个算是最早看着她,怎么从山寨开始拿下登城,后来又拿下整个北地,剑指大盛的。

蒋平、方鱼和梁守备他们,只知道她手里有冷箭营后来成了冷箭旅。不知道沈让手里还有护卫旅,训练的方式冷箭旅不同,配备的武器也不同。

火炮的事只有赵英武和登城的守备知道,怎么造出来,他们一无所知。

元锦静静梳理完目前的问题,掉头回去,给各省诊脉开方。

经济基础和兵权一样重要。

老百姓眼下只求吃饱饭,官员考录和科举的相关政策,随后会颁布出去。那些还继续跳,想恢复往日风光想复国的人,收拾一次不停那就收拾两次。

……

青楼姑娘堵衙门闹事之事天黑前全部解决。怂恿唆使闹事的几个老鸨,还有之前经营青楼的商户、权贵,全部打入大牢,罚没所有家产。

被利用的姑娘也受到惩戒,被关进禁闭院,拘押十日。

莲心从外省回来看了一遍上京青楼的姑娘,一个没要,反而要了收容院内剩下的孩子。

“上京青楼的姑娘为何不要,识字人数比其他地方的要多,有些没沦落青楼之前还曾是官家小姐。”元锦对她的选择颇为意外。

“陛下,属下管的官员风纪司,所有人必须接受严苛的体能训练,学习律法、新政、学习如何监管这些官员。”莲心的火气没忍住,“可你不知道,上京这些从青楼出来的姑娘,有多烦人。”

她说完,缓了缓呼吸,将自己去选人时那些姑娘的反应一五一十的告诉她。

上京青楼的姑娘们,嘴上说她们卖艺不卖身,实际上老鸨下令想不卖都不行,最多是让她们挑一挑顺眼的客人。就这一点,她们居然觉得找个人嫁,都比进什么训练营好。

不仅如此,还有出身不错的,骂她不就当个女官有什么了不起。她伺候过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王爷见到她都得给几分面子,让她去受苦训练,做不到。

这些年,他们禁掉的青楼有上百家,但凡是从青楼出来的姑娘,有了身份牌可以自己立户,都感恩戴德。

只有上京的这些姑娘,一个个把自己当成了主子。

“说这些话的姑娘,是延春阁出来的吧。”元锦听她唠叨完,唇角弯了弯,“不要便不要,她们如今已是自由人,想做什么随她们的意,跟民政署说一声,若她们当中有需要帮忙的,尽量提供帮助。”

延春阁是上京最大的青楼,年纪最大的姑娘也就十八岁,小的十一岁。

她们的待遇和其他青楼的姑娘不同,看不上民政署安排的工作也正常。上京这里毕竟是刚刚开始取缔青楼,禁止卖.淫,她们手里多少都有点傍身的银子。

时间长了就该知道,没有一技之长,活着是件不容易的事。

“确实都是延春阁的姑娘,其他青楼的姑娘都是延春阁挑剩下的,已接受安排到我们开的铺子、作坊去工作。”莲心无奈摊手,“我竟不知,青楼也分高低贵贱。”

若非跟着大小姐做事,她真不知这世间样样人都有。

“正常,以后你会看到更多不想看的人。”元锦将她无语的样子收进眼底,禁不住又笑,“去吧,孩子们上课的用的课本我已准备妥当,好好教导他们。”

莲心领命退下。

莲心手里有将近一千的人,大部分都是从青楼解救出来的姑娘,她们到各处开店收集讯息。同时也能监管各地的官员。

此前这支队伍在暗处,现在成了监管官员的官员风纪司,摆到明处,也是她向手下表达诚意的一种手段。

其实宋云策手里还有一支队伍,她这里有具体的名单,替换更迭他都会跟自己报备。

她没打算弄个东西厂出来,让官员日夜难安风声鹤唳,故意不说算是一种无形的震慑。

明暗两股势力交替,可以在刚立国的这段时间里,让所有培养提拔起来的官员,不敢有二心,也不敢有糊弄她的想法。

只要能稳住十年,华夏的官场生态、教育体系、意识形态就能成型。

……

国中大事基本定下,官员录用考试的日期也定了下来。

所有考题,由各司联合出题,最后交由教育司审定、送交元锦终审。这是华夏立国后第一次官员录用考试,跟科举是分开的,各省的考生可在本省本府州县考试,无需赴京不限男女。

考试时间是三天,每天要考的科目都不同,考完可以回家,无需一直待在考试院。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模式,举国上下都极为震惊、不解。

坊间甚至传闻,这是新帝为了安插自己人手,故意弄出来的一场徒有其表的考试。

还说让女子当官,注定会灭国。

“赵元锦她实在太过分了,竟然不许前朝贵女参加官员录用考试。”赵淑兰穿着一身布衣,坐在祖母床边抱怨,“祖母,你能不能托人给她带话,我女儿自小读书识字,让她也去考试。”

老夫人垂眼不语。

自大孙女称帝,她至今未有见到她,托人带话怎么托?

“算了,我看她就没把你当祖母。”赵淑兰越想越气,唠叨一通闷闷不乐地离开赵家。

将军府的牌子撤了,宅子缩小了,他们现在只是赵家,不是新帝的娘家也不是将军的亲属。

赵淑兰回到家,见萧铭楚竟然在看官员录用考试告示,又忍不住讥讽,“怎么,你也想去考。”

萧铭楚不理会她,拿着告示回了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门。

他如今被软禁在这宅子里,除了能活着什么都没有,没有权势没有伺候自己的奴才。

当初被他当成棋子,欲娶回来当摆设的赵元锦,如今是一国之君。

她的治国之策看似荒唐,实则最有效。

身为她的手下败将,他曾经愤恨、懊恼,此刻却只想看看,她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

上京出现针对考试的流言,转眼传进宫里。

“老臣不死,新人果然不好上位。女子当官灭国这话倒是没说错,因我是女子又用女子为官,所以大盛灭国。”元锦看着各地飞鸽传书送来民间传言,通知机要司的人回信。

命各地的官员走明面宣传考试的重要性,通知到各个村镇,再让设在各处的宣传人员,在百姓中宣扬考试的正规性以及公正性。

“上京城里的这些老臣和皇亲国戚,不该留。”律法司司长轻哼,“该杀一儆百。”

“上京城内的传言从何而来,治安署确实得查查。”元锦敛眉,“杀人封嘴是下策,让他们无话可说才是上策。”

“陛下说的是,不杀他们。还要让他们看着这场考试顺利结束,看着华夏不遵循他们那一套规矩依然能管好,气死他们。”民政司司长一脸不屑,“这些老臣活计都成问题,天天想着复国。”

殿上的其余官员也忍不住吐槽。

两个月后,官员录用考试在争议中结束。各省都有考生通过考试,这些考生有男有女,只是女子人数不多。

名单很快送到上京。

元锦根据各省提供的考生档案和答题分数,通知各省同意录用,并安排到基层工作。

这是第一次考试,需要她来安排。往后两年一次的官员录用考试,可以由各省根据实际需要,留用通过考试的考生。

最终考试结果的公告发布后,流言悄然消弭。

在上京传播流言的几位,被关进禁闭院拘押半月,前朝之人对元锦的手段认知再次刷新。

官员录用考试之后,是官办学堂和医学堂的开设,和北地一样所有学堂男女都能去上学。

半年后,所有律法和政策全部制定颁布完毕,上京的各种改建完成,城池面貌焕然一新。

各地的基建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完成了初期目标。

针对中原几省发生洪灾或旱灾就会大批死人的情况,元锦从国库调拨银两,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兴修引水渠,架设风力水车。

在发生水灾容易被淹的地方,也开了不少的水渠,并将这些水渠组网引入正在兴建的水库。

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设备,这些工程完工完工最少需要二到三年。

针对建设期间也有可能会遭灾的情况,她下令命各省设置避灾处,一旦发现有遭灾的苗头,立即组织百姓撤离。

重阳节前,鞑靼和绥国的使臣送来国书,有意跟华夏交好通商。

元锦设宴招待,与这两国谈了一些资源互换的商贸协议,之后安排外交司的官员领着两国的使臣游览上京。

“绥国和鞑靼入冬后可能要开战。”宋云策将随着两国使臣一道回上京的探子,送来的密信递给元锦,“两国各自往边境屯兵,边境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屯粮。”

“他们打起来是好事。”元锦看完密信,回头吩咐身边的机要女官,“通知各司司长到太和殿,召开紧急会议。”

机要女官领命退下。

“还有一事。”宋云策又拿出一封密信递给她,“楚王和东境驻军大将联系上了,看样子是想复国。”

元锦展开密信看完,笑道,“我正愁没办法接管东境驻军,这么好的机会送上来,得感谢他。”

沿海驻军不多,当初造反就已全部收编。

就剩下东境的这十万的硬骨头没拿下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