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胤祯可不知道自己还会打呼,不过就算是知道了,大抵也不会当回事儿,人累得狠了,晚上睡觉打呼噜睡觉极其正常的事情,哪怕是睡姿经过不断调整的皇子阿哥也一样。

四爷早上是打着哈欠起来的,也没说自己是被谁耽误了半个时辰的睡眠,不过当天晚上,刚用过午膳,就打发十四弟回去睡觉了。

累到打呼,确实是他这个当哥哥的没考虑周全,不光是十四弟,弘晖也还是十几岁的少年人呢,他再是心急,也不能拔苗助长。

胤祯总算是把手里头的风景画放了放,本来是想给儿子做一个简易的画册,把从京城到江南沿途特别的景致都画一画,不过这时间安排的有些密集,甚至还占用了晚上睡眠的时间,这就有些难熬了。

倒还不如记在脑子里,等回京之后再抽时间慢慢画,应该还能少画上几幅。

不像在这路上,看什么都觉得好看,都觉得值得一画。

接见当地的官员,巡查走访民生,这两件事其实并不辛苦,前者主要是四哥在考察人,后者虽说要步行吧,但他们寻访的大都是城镇,还可以顺便用些小吃,有意思的很,算不上辛苦。

辛苦的是巡查河工,路难走不说,江边河岸风总是特别大,要巡查的河道长了,膳食只能是用随身带过去的干粮,就着凉凉的风,实在凄惨。

南巡一路走过来,胤祯几个瞧上去还好,但九贝勒可比离京之前瘦太多了,不过皮肤倒是没晒黑几分,天生晒不黑的人,着实是令人羡慕。

更让人羡慕的还是那一双桃花眼,胖的时候影响到了颜值,瘦下来之后,那一双桃花眼绝对能让初见之人惊艳。

这南巡一趟,还带‘整容’的。

吃不好,动得多,九贝勒好几次都想罢工了,这可比不上做生意有意思,大把的银钱搂进怀里,看得见也摸得着。

但是南巡做的这些差事,繁琐又无趣,很是考验人的耐性。

如果说之前立太子的时候他投四哥一票,是为了还十四弟一个人情,那如今他对四哥已然是相当佩服了,换他!他在四哥的位置上,头悬梁锥刺骨也到不了这种程度,八哥也不能。

南巡队伍回京的时候,正好是康熙四十九年的三月份,人家烟花三月下扬州,到了他们这是烟花三月从扬州回来。

这一次南巡时间可真是够长的,比以往五次南巡的时间都长,皇阿玛不做催促,京城也没有什么非四哥不可的差事,更重要的是国库现在没那么穷了,他们这一路以来有尽可能的节省。

此次南巡的花费才不过五十万两,仅仅是皇阿玛往次南巡花费的一半,可时间上却也比皇阿玛的南巡足足多出来一半。

足以可见他们有多节省了,当然这跟不带女眷也有关系,直接少了三分之一的人。

京城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老爷子去年过年还把废太子叫出来了,今年连提都没提废太子一声,废太子都如此了,大阿哥的待遇自然不会比废太子好到哪里去。

已经出海一年的廉郡王却是有消息了,二月份的时候,廉郡王头一次往回送信,他们已经登岸了,而且与当地人相处得极好,也没怎么动用武力。

写信回来一则是为了报平安,二则是为了连接两地的商贸往来。

不要兵,不要将,不要粮草,不要武器,人家要的是可以出海的商品,名单都给列上了,茶叶、瓷器、胭脂水粉、奶糖、布帛。

康熙本来是想着陪老八出去试试的,试试看能不能打下一片土地来,就像十四说的那样,如果尝试成功的话,他就安排老大和老二也出海。

但没想到他让老八带去了兵丁和粮草,结果这人出海一年,压根儿就没想着当开疆扩土之人,也没想在海外当什么开国皇帝,而是做起了生意。

老八从大清买了东西,再卖给海外的人,而且还是赊账买,之后再过来的时候,再把账还了,而且还会往大清买商品。

这遣词造句再是讲究,把这事儿再是美化,说到底不还是做生意。

康熙反反复复把信看了三遍,心里边绝对是失望的,他都不明白一个老九也就罢了,老八当年可是野心勃勃想要当!当太子的人,怎么出海后变得这么没有出息。

一个手握刀枪的人,却要去行商贾之事,实在说不过去。

老八只在信上说了这事儿对大清的好处,并没有谈及对自己的好处,可行商贾之时,也不过是能聚集钱财,就算是收拢人心,那也不过是收拢商人的人心,能有多大的用处呢。

因此康熙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决定,他打算等太子和十四回来以后再说,太子毕竟是国之储君,这事儿应当知情,十四是当初出主意的人,这会儿也该分析一二。

人已经在外头了,就算妻儿额娘都留在了京城,可是人家又没谋反,这样的事情,总不好拿人质要挟。

康熙也是在这会儿才觉得棘手,海外天高皇帝远,儿子撒出去了,想管都管不了。

廉郡王的信,四爷跟勤郡王在回京的第二天就看到了,还是在议政殿里看的。

老八的字绝对不能算丑,不过那也要看跟谁比,在众多的皇子阿哥里头,老八的字体绝对是排在后头的,不说跟四爷比,就是跟胤祯比,也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出海后的廉郡王,心情并没有如何糟糕,甚至应当说有几分愉快才对。

“八弟向来考虑周全,并非冲动莽撞之人,行商贾之事应当已经考虑良久,再三思索定下来的,海外情况如何,咱们毕竟不了解,儿臣觉得不如就依八弟所言,左右这事儿对大清也是好事儿。”

他虽之前有几分看不上老八的为人,但这人能力是没得说,既然是双方都有益处的事情,他也不至于要给老八使绊子。

胤祯想法跟四哥一样,他虽然不知道八哥是去了哪块陆地,不过银子在哪儿都是好东西,过分鄙视商人的,也就他们这边了,西方现如今只要有钱,什么东西买不来,土地也好,工厂也好,爵位也罢,那都是能拿钱衡量的。

商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大商人的社会地位,绝对跟皇阿玛认知当中的!的不一样。

再说八哥也带过去了不少兵丁,只要人不傻,想过得好还是很容易的。

“而儿臣也觉得该依了八哥所言,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而且八哥赊账,肯定是会还的。”

毕竟妻儿就在京城,八哥是不会赖账的,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要拒绝。

这与康熙的想法有些不同,他虽然把儿子放出去了,可老八还是他亲封的廉郡王,也还是大清人。

不想到了老四和十四这儿,出去了的人,就可以不受掌控了,想打地盘就打地盘,想做生意就做生意。

若他只打算把老八一个人放在外头,是绝对不允许老四和十四,尤其是老四,有这种想法。

但他还准备把最疼爱的两个孩子放过去,能够不受约束,不屈居于人下,当然是最好的了。

所以这事儿还是要交给内务府办理,康熙现如今只把大的方面更好,如何把控都交给四爷,四爷是个精益求精的人,而且擅长用人,尤其是这大半年来,只用对的,不用近的。

刚刚回京的胤祯和九贝勒,就又多了一项差事,负责内务府给廉郡王筹备商品和定价。

既然是要做生意,那就得拿出做生意的样子来,总不好因为廉郡王是自己人,就成本价把东西送过去吧。

内务府不缺银子,采买也都有固定的路子,现在不过是把一部分东西多采买些。

定价那就是更简单的事了,整个大清朝舶来品生意做的最大的是九贝勒,而对外出售商品总额最大的则是勤郡王福晋。

胤祯起初接到这差事的时候,是真没把这当成一件大事儿去办,在他看来,容易的很。

只是万万没想到,内务府的水这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