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行动起来

一曲《种花军魂》唱完,她鞠躬下台,没有再多费话了。

倒是于将军、冯将军是职业军人,听得此曲有如石破天惊的震撼,与江南靡靡之音不同,而这时候国内也几乎没有如此浑厚音准唱腔的女歌唱家。

一问身边人,听说是正是最近建党颇有声势的兴民党党主席赵女士。这个时代,职业夫人在精英圈子里是被称为“某夫人”为多,但是如果是自己有地位的女士,还是多会保留原姓的称呼。现在有人称呼赵清漪为司徒夫人,但是更多的人是称呼她赵女士、兴民党内称她为赵主席。

于先生和冯将军上前来寒暄。

冯将军道:“司徒兄弟,也有几年没有见了,听说当年司徒兄弟率着洪门弟兄们几次送物资去东北,爱国之情,实在让人感动。”

司徒维道:“我年轻识浅,于国无大用,只也能尽此绵薄之力。”

于先生说:“人人都出绵薄之力,四万万同胞的力量就无穷大了。”

冯将军又笑道:“赵女士真乃当代巾帼呀,一曲高歌,当真振奋我心。”

于先生乃是果府的大才子,叹道:“曲好词好,唱得也好。”

赵清漪道:“二位前辈过誉了,唱歌不能称为巾帼,奋勇杀敌的才是英雄。它日若是我若能杀一二鬼子见了血,冯将军再以巾帼英雄称赞,那我就不客气地笑纳了。”

冯将军讶然,笑道:“赵女士当真豪气干云,不愧是当代青年学生的典范。”

司徒维笑道:“现在也只是嘴上功夫,二位前辈不用夸奖。”

冯将军道:“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站出来的青年,怎么能不夸奖?要大大的夸奖才有更多的人出来。”

于先生笑道:“正是如此,子路受牛,鲁人必拯溺者矣。赵女士谦虚无损于行,却失之远也!”

冯将军说:“于老说得正是!爱国青年便该受到称赞。”

说着,又有蒋校长、胡先生等人过来聊天,又见那位汪先生过来了。赵清漪暗道不妙,果然他还是和他们打招呼了,他们订婚时,他可是来过的。

赵清漪只有强忍住不适应对。

这一天结束回房时,司徒维却奇怪:“你对着汪先生时,似乎十分紧张。”

赵清漪和他讲过近年军事上的事,到后来的伪政府的事她没有说过。

赵清漪叹道:“汪先生是亲日派。”

司徒维道:“当年老章将军都还被说是亲日的,但也是国势如此。老章将军如果真的是汉奸,日本人也不会炸死他了。如今国难当头,汪先生怎么能分不清内外。他就算亲日,也是种花人吧。”

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赵清漪说:“那吴三桂还是汉人呢。”

“你怎么能把汪先生和吴三桂相提并论?让人听见可不好。”

赵清漪径自倒水刷牙洗脸,这些事还是之后再和他谈吧。

她想等到安排转移学生后,需要借帮派之力化装返回江海,那个时候汪谨应该是当了汉奸了,可以动手。

……

“庐山谈话会”本是果府一方面与大同会继六月份谈判没有达成共识的再次接洽谈判,另一方面就是聚集国内名流精英就抗日大业团结一心、共襄大计,也是果府顺应国内的抗日呼声表明态度。

有了第一天谈话的为铺垫,7月17日江先生出面了,并且当众发宣了《抗日宣言》,就是那著名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云云。

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而下午时大同会的伍先生和江先生再次谈判。两人都是黄埔出身,一个是政治部主任,一个是校长,其实当初都是受到S联的扶持。

这次达成基本共识:果府承认大同会的合法地位,同意大同会拥有对改编后的赤军的独立指挥权,向所属大同会独立指挥的军队提供武器给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包括赵清漪在内的这些没有军事力量的民主党派人士和名流是没有参与这种事的。

到18日时赵、司徒两人和部分名流还去参观了“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毕业典礼,19日这一期的谈话会也提前结束了。

嘴炮上的事也就是这些炒咸饭,果府原本安排的时间实在是多了一点,团结力量,达成共识也差不多了。

到是江先生知道兴民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地位,江先生对大同会是个顽固的反动派,但是对没有武装力量的青年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而洪门又是最早支持孙先生的群体之一,日本人都忌惮帮派势力不敢冒然杀不肯屈从的司徒老先生,江先生当然也忌惮。所以,他对司徒维、赵清漪采取拉拢的态度。

赵清漪心中也难免感慨,总是不同位面的时候,也许就像一个镜子似的,到了另一个“镜子”里,故人也不识故人了。

赵清漪那个角色骗过江先生,她也看过那个江先生后来的日记中提起她总是咬牙切齿,文字描述她为“诡辩、伪诈、狡猾的女骗子、养不熟的白眼狼”之类的。

赵清漪能得他和江夫人的礼遇接见,自然只有用三寸不烂之舌再骗一次,反正做生不如做熟,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还表示自己有志号召学生,效忠三民主义,实干精神实现三民主义之类的。因为他们不是职业军人,致力于后方建设,为驱逐外敌之后的在江先生的领导下实现国家统一和强盛做贡献。

赵清漪也侧面提了提自己的出身,赵家祖上几代都是乡绅地主,赵家祖上是前朝举人在那一个镇上的第一大地主,后来赵仁才干了粮食加工厂,然后发展到江海三大粮商之一。

这样的出身,现在可不要怀疑她是大同会的人呀。

江先生忽又说:“你们兴民党中对大同会是怎么看的。我知道年轻人,有时不知深浅,容易走入歧途的。”

赵清漪说:“我们是兴民党,主张的是实干振兴种花,与同产同妻同耕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人,先抛开国家,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说,不会选择一条我认为是愚蠢落后的道路。而我的同志们也是实用的人,他们也读胡先生的文章,多提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化用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什么是空谈?不瞒委员长和夫人,我好奇也读过一点他们的书,他们就是空谈。他们理论的起源是什么?utopian socialism。”

江先生不太懂英文,看向江夫人,江夫人微笑道:“乌托邦社会主义。乌托邦就是空想。”

江先生笑着点了点头,说:“你读他们的书,也没有被吸引?”

赵清漪说:“我看不到的东西我是不会感兴趣,我想兴民党的同志也没有兴趣。”

江先生说:“可是很多人也受到蛊惑呀,你们年轻,我也不想本来是大好前途的青年就被毁了。”

司徒维说:“大同会与我们从前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如今他们既然也积极抗日,一起驱逐外寇,我们也没有冲突。”

司徒维故意这么说,一味表示自己敌视大同会,反而不可信了。

江先生道:“此话就有点天真了。”

赵清漪也不追问,又提掩护学生撤退,保留国之人才的事。

江先生说:“你们这么打算,是觉得我果军守不住吗?”

赵清漪发现他目光中的寒意,说:“委员长,学生在这时候发挥不了最大的作用。他们真要打日寇,可去念黄埔军校,受过您的教导再去打鬼子不迟。如今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呆着,太浪费人才了。您现在要指挥前线军队的作战,现在撤回来的是将来的预备力量,持续抗战才能胜利。”

江先生道:“你的见解倒与蒋方震相似。不如就留在庐山多住几日,过些时日,他也要来庐山。”

赵清漪当然是想见见那位先生,但想他明年就要病逝了,也许这是难得的机会。可是她更明白,这是老江有拉拢之态,或者再要利用他们夫妻当吉祥物,这也是他的惯用伎俩之一。

司徒维道:“委员长如此器重,我们夫妻实在铭感五内。但是我们还是想要活动起来,与那些校长们一起组织学生后撤保存力量。如今两国局势紧张。日本间谍渗透进江南一带,在下在江湖中略有人脉,也想为党国和委员长在清除日方间谍与汉奸的事上出点力。”

江先生听着在理,他也觉得他们只是热血青年,该不会有那方面倾向才是,现在应该和那些主张一致抗日的文人一样,所以才会和大同会也有相交。

江先生上午接见文人时,也听他们提起了撤离学生的事,这时才动了念头,同意这事,称会知会教育部,并承诺给他们兴民党专门拨款50万大洋来做这件事。

谈完话后,他们也安然告辞了。

离开了庐山,返回江海时已是7月22日了,23日组织再次召开本地同志的大会,通报了此次去庐山的努力结果。他们的行动已经得到了江先生和各大高校名流的支持,同志们才觉得信心大增。

赵清漪说:“刘林,电令北平、金陵、之江的同志们再次去接触各大校长去组织学生们的撤离,不要拖时间,一定是需要分批次乘车搭船搬迁撤离的。再电令总部与蜀省政府、教育部配合,做好接应工作。”

江海分局委员会主席:“是!”

这时候,那些学生该是消除对兴民党的大部分怀疑,而他们也是有家人的,百姓的撤离就不是他们可以管太多的了,他们现在的能力有限。

这时候的蜀省还是有些高校的,校舍都可以先挤一挤,另外建校的事,需要看教育部和校长们的意思,他们全力帮忙就是。

一时之间,各大学校的领导也活动起来,有教育部的电令,在学校方面的事情好办许多。不过,现在是暑假,又加了另一重难度,学校重新召集学生,宣扬抗日精神和留得有用之身先撤离,也是有许多学生缺席的。而不想提前和家人分开的学生也占了很大部分,同样这样的家长也是不少。

兴民党宣传队的工作一展开,那些家长纷纷跑来质问他们:果军守不住了?日本人什么时候打来?五年前能打胜,现在就打不过了?

赵清漪亲自下基层组织工作,去轮到排车或船的学校组织聚集的学生们撤离。

这时候,就有许多家长跑来骂咧咧的,口水都快喷到她的脸上,也有人称是知道她的,说她牝鸡司晨。

这样的人赵清漪也懒得和他争,很废时间和精力。一想到用十倍的时间去说服这种人改造他们的思想,目的就是救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还不如用有限的时间去救那种不骂人的会尊重别人的,效率更高,他们在抗日事业上作用也大。毕竟说服一个这种家长的时间可以去动员多个和气人了。

赵清漪最多说一句:“你们的孩子不走,我们也不会绑架他们的,更不会绑架你们。你们留下吧。”

这时候他们哑火许久,又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再问撤移的待遇和条件,包路费吗,包吃包住吗?

这种时候江海本地的党员都看不过去了,就会冲过来叫着不要妨碍他们工作。

可见江海的工作难度之大,江海人的性子又比较精明计较,而有些富裕一些的人更不以为然,实在是让赵清漪很头痛。

不过有教育部的命令后,愿意撤离的高中生、大学生还是挺多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很热血的。

北平虽然都能听到枪声工作都更好开展,因为他们毗邻东北,北平早处在刀锋之下,此时有组织有目的地集体撤离,反而让大部分的人松了一口气。而北平的学生是最早接受当初的兴民社的思想的,当时包括赵清洋在内的五个燕大学生退学去革命的事,在北平学生中也一时传为美谈。

现在北平各高校的毕业生去蜀中发展的很多,就有十八个现在当了赵家发电厂的管理层,五个在《兴民周报》工作,十二个毕业生在赵家粮厂工作,四个在化肥厂工作,有十个被介绍去了蜀中政府各部门。

再有介绍去学校教书,介绍生意做的陆续也有不少,兴民党吸纳人才去蜀中,也帮助他们安顿、就业、创业。

赵清洋在蜀中一得到电令,也就去找了正准备出川抗战的刘主席,他得知此事已经是江先生同意的,马上拨一了笔款项,再找来建筑师要扩建临时的校舍和宿舍。

兴民党的成员帮着组织民夫和粮食,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