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正是桃花盛开

顾母瞪了她一眼,随即又给二丫添上一勺。“老大家的,既然你爱和孩子抢饭吃,那就回娘家,孩子好几个,抢的更来劲。”

以往给她留着面子,这还是顾母第一次明面敲打。

吴氏立马变了脸,回娘家哪有在这儿吃的饱。她讨好的看着顾母,“娘,我担心二丫吃不完,浪费粮食。我就是咱们顾家的媳妇,回娘家干什么。”

顾母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 “我知道你怎么想的,老婆子还没迷糊,给我消停一点。”

今日是村头老陈家的喜事,顾母随了礼,一家人临近午时去吃酒席。

村里人都是这样,谁家办事,一大家子都要出动,这才热闹。

顾母提前给顾驰做好饭菜,炉子里的火焰未熄,小火满满熬着,等中午吃的时候还温热着。

叶溪的娘亲李氏,也来到月水村吃酒。

她本就是月水村人,嫁到邻村叶家,也就是叶溪的爹爹,叶安。后来几位哥哥搬到镇上,爹娘前几年去世,两村虽是邻村,路程却不近,山路难走,来回需要两个时辰,就慢慢同月水村少了往来。

她未出嫁时,和陈家姑娘关系不错,因此今天也来添礼。叶父驾着牛车把她们娘俩送到村头,径直去到镇上铺子里,结束时再来接她们回家。

大人们好久未见,在一起热络聊天,叶溪小时候来过月水村几次,现在却没了印象。

小小的人儿坐不住,同李氏说了一声,溜出去随意看看。

她沿着路一直往里走,来到最后一家停下,院子里的桃花娇嫩,探出墙来。

女孩子就喜欢花花草草,叶溪也不例外。

她在门外来回晃悠,眼巴巴的盯着那棵桃花树,摘上一朵别在发髻,肯定好看。

堂屋的顾驰看着门外的姑娘发笑,自家这棵桃树长的好,村里的小孩儿总爱聚在桃花树下嬉闹。

他刚想开口唤这个姑娘,只见姑娘噔噔噔跑进来,折了一枝桃花。

将要离去,看见屋里的顾驰,笑眯眯的小脸有了一丝慌张。

接着她来到屋门外,杏眼弯弯,声音也软软糯糯,“小哥哥,这枝桃花送你。”

屋里的光线有点暗,这个小哥哥却格外耀眼,日光的阴影洒在他鼻梁上,更显深邃。个头也好高,整整比自己高出一头。

顾驰看着面前的姑娘,头上肩上点缀着粉白花瓣,传来桃花芬芳,许是刚刚下了桃花雨。

拿着自家的桃花,送给自己,顾驰接过来道谢后,握在手心。

几声“溪溪”传来,娘亲在喊自己,叶溪应了一声,冲他摆摆手,提着裙子跑出去,来到桃花树旁,折一枝,继续再折一枝,清风吹来,漫天桃花纷飞,裙摆摇曳,巴掌大的小脸儿润泽如玉,冲他甜甜笑着。

“溪溪”,是西,还是溪呢,顾驰看着手中娇嫩的桃花,忍不住低头一嗅。原本昏暗的屋子亮堂起来,明黄日光照在他身上,格外温暖。

“你个皮猴儿,又跑哪里去了?”李氏看着女儿跑来,松了口气。

“娘,给你桃花”,叶溪摇晃着李氏的胳膊,“好香”,深深闻了一下。

村里的宴席散的早,除了帮工的人,还有聚在一起喝酒的男人,其余的早早回了家。

顾母来到儿子房间,陶瓶里孤零零一枝桃花,难不成儿子喜欢花花草草?她随即出了屋,一连折了十几枝,将那陶瓶插的满满当当。

顾驰看到顾母的杰作,忍不住笑出声来,那孤零一枝变成了一团,圆滚滚的,好似菜地里的韭菜花。

照例又是一碗苦药,他从小身子骨就薄弱,小时候没少吃好东西,慢慢好了起来。后来入学之后,受了风寒,自那后就一直缠绵,药也没少喝,总是不见好。

上个月镇上新来一位大夫,听说以前在县里坐堂,后来年龄大了,回到镇上。顾父赶紧带着顾驰去看病,喝了一个疗程,颇为有效。

总是冰凉的身子暖和起来,不再不头晕脑胀,鼻塞无力。镇上大夫束手无策,县城大夫却药到病除。

听说临南县很大,很繁华,顾驰还没有出过镇,等他长大后,一定要去县里看看。

天越来越热,人们换上了薄衣。大丫、二丫和大宝整日拎着小竹篮挖蚯蚓,煮熟剁碎之后喂给家里的小鸡,这可是一家人的营养来源。顾家人多,因此鸡蛋大多进了他们嘴里。

地里的麦子种上了,各种蔬菜也撒下种子,桃树的花谢了,上面挂着一个个青涩的小果子。

大宝这个调皮的,站在凳子上面偷偷摘下一个,咬上一口,哇的一声,小脸皱成一团 ,好酸,大家看着他有趣的样子不禁笑出声。

“爹,娘”,顾驰开口,连续三个疗程,如今他的身子好转,不用整日拘在屋里。“我想明天开始去书院。”

顾父轻敲几下石桌,“想去就去,要是哪里不舒服了,一定要赶快告诉夫子。”

顾母隐隐有些担忧,但未说话,儿子急着去书院她是知道的,这让她如何阻拦?

以前的书袋怕是小了,今晚熬夜再给他缝制一个。那个竹编的书箱,放东西正是合适,赶快拿出来清洗一下。还有明日要穿的衣服,刚好新做的那件还未上身,穿上正好。

第二天一大早,顾父和顾驰一起去镇上。顾母早早起来摊了几张鸡蛋饼,里面加些酱菜,用油纸包着,路上吃正好。葫芦里面也装了热水,还特意在自己儿子的葫芦里放了蔗糖,补充些力气。

顾爹背上的竹筐里放了几条肉干和青菜。

不过这些并不是给夫子的。本朝不同以往,圣上提倡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再像以前一样束脩六礼,无一不少。特意发布公文规定,入学读书只需要缴纳银钱即可。

至于这些吃的,则是因为顾驰家离得比较远,书院有专门管饭的地方,每月缴些银钱,但是没有油水。因此顾父特意带些肉干和青菜 ,给那做饭的掏上一些钱,顾驰就可以每顿吃到肉菜了。

书院很大,穿过正门进去,青石板两旁各种青翠树木,正中央是个小花圃。左边的三排房子是读书的地方,中间用来夫子办公待客,右面几间房子则是吃饭的地方。而书院的夫子则住在后面,离得比较远,穿过一个月洞门才能进去。

本朝之前,只有县和府里才有官学,地方一般都是私塾,但是规模小、束脩高,大部分家庭都没钱入学。

而圣上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在各地乃至镇上建立书院,地方孩子读书不用再去私塾。求知书院是镇上最大的书院,还有很多优秀的夫子,因此周围的村子都把孩子送来。

书院基本划分三个阶段,幼学两年,主要是识字启蒙,学完三字经千字文等还有算学这些基础知识。中学三年,则是背诵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并深入了解,算学难度也加深。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不断复习巩固,做大量的题目来应对县试、府试。这个阶段也是最困难的,主要依靠自己学习,并没有规定具体学年,只要没有通过院试就可以继续学习。

顾父和顾驰来到夫子办公的地方,许是其他夫子有课,里面只有一位夫子。顾驰上前,把自己情况说了一遍。

那位王夫子有些为难,“之前教导你的那位夫子离开了,我们也不知道你的进度。要不你继续从幼学学起,你之前入学的时候也只学习不到两个月,打好基础才是关键。”

顾父有些着急,自己儿子都十岁了,幼学的东西他早已熟练。

顾驰仍然不急不躁,面带笑意和王夫子商量,“夫子,学生虽在家休养,但仍不敢懈怠,幼学的内容早已熟练,中学的也学了不少,学生想要进入中学。”

王夫子没好气瞪他一眼,看着挺有礼貌,怎么就爱说大话。

自家在家学习,还熟练掌握?村里的学生入学时大字不识,最简单的算数还要扳着指头数。中学的四书五经更是深奥,绝非一个只读过两月书的十岁孩童可看懂。

就连他带的中学的学生,是书院最优秀的一批,入学三年多,四书五经也只是学个囫囵吞枣。

天才孩童他听说过,但从未见过,教书育人几十年,遇上一两个便是极其幸运,更何况在一个小小镇上,如若随便一个学生就是天才,那求知书院早就天下闻名了。

王夫子好心劝他,“你未打好基础,对以后学习不利,听夫子的话。”

顾驰仍是微笑回答,“学生不敢欺瞒夫子,愿请夫子检查。”

这下子王夫子更加脸色不好,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以为读书是玩泥巴呢,哪里断了还能接上,想从哪里学就从哪里学。

桌上恰好放着一本《大学》,他掀开一页,“你既如此坚持,那我就考你四书的内容,如若答不上来,就去幼学读书。”

顾驰乖乖应下,顾父在一旁有些担忧。